今年儿子寒假作业中,有一项是阅读中小学生版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阅读完之后要做思维导图。春节期间我就跟着儿子的阅读节奏,看书架上我的那本放了三年的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结合网络资料,梳理一代文豪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共四世五帝,前后65年。(参见附表一:宋朝皇帝世系表及苏轼生卒对照)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2)

附表一:宋朝皇帝世系表及苏轼生卒年对照

一、苏轼少年时期

1、祖父:苏序(973年—1047年)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从小性格比较顽皮,不喜读书,略知大意而已。长大后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2、父亲:苏洵(1099年3月8日—1066年5月21日)。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27岁开始发奋读书,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洵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儿子命名的来由,史书记载其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然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3)

苏轼父亲:苏洵(1099年3月8日—1066年5月21日)

3、苏轼出生:1037年1月8日(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有田产、有使女、有奶妈、有书读的殷实的小康之家。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4、1038年(仁宗宝元元年)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5、苏辙出生:1039年3月18日(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其弟苏辙出生。

苏轼和苏辙兄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典范。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4)

苏轼弟: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6、1043年(庆历三年)7岁,入私塾,与陈太初同班(元祐党人碑)。

从道士张易简处读书,知道欧阳修等名人。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7、1047年(庆历七年)11岁,能写出奇诗句。在《黠鼠赋》里,我们可以找到两句。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母亲程氏在家管教孩子,其中在教《后汉书·范滂传》时,小苏轼立志以范滂为榜样。

8、1048年(庆历八年)12岁,入中等学校,开始备科举考试。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9、1049年,苏轼13岁,(黄祐元年)苏洵作《名儿子说》,说苏轼及弟辙名字由来。

秦观出生。

10、1052年,苏轼16岁,(黄祐四年)三姐受其舅程濬、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989-1052年)卒。

二、科举及入仕之初

1、1054年(至和元年)苏轼18岁娶16岁王弗(1039年—1065年)为妻。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5)

苏轼妻子:王弗(1039年—1065年)

张方平(1007年—1091年)镇蜀,访苏洵。

是年,张耒出生(1054-1114年)

2、1055年(至和二年)苏撤17岁娶妻,妻15岁。

苏轼以诸生访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3、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20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1007年-1072年)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赞之,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4、1057年,苏轼21岁,(嘉祐二年)正月初六,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苏轼应省试,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藻饰,一反险怪奇涩“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误以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苏轼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21岁苏轼中举。

母亲程氏去世,回乡守孝三年(1057.4—1059.7)

5、1059年,23岁,长子苏迈出生(1159年—1119年)。同年举家迁往京城。岁末至江陵,父子三人将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6、1060年,苏轼24岁,(嘉祐五年)二月抵京。授河南府福昌县(今洛阳宜阳)主薄。

是年,梅尧臣卒(1002-1060年)。

7、1061年(嘉祐六年)25岁,

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任凤翔判官(一〇六一年十一月——一〇六四年十二月)。

①赴凤翔上任郑州西门兄弟二人分别后,每月互寄诗一首。

②路过渑池时《和子由渑池怀旧》

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④太白山求雨《喜雨亭记》

⑤陈太守《凌虚台记》讽刺陈希亮太守,后来苏轼回忆懊悔不已。后陈太守儿子陈慥与苏轼成为好友。

⑥遇章惇,后来为苏轼仕途克星。

7、1063年(嘉祐八年)农历三月廿九,宋仁宗驾崩。苏轼27岁。作《客位假寐》。

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唁,作《辩奸论》刺之。

8、1064年(治平元年)苏轼28岁返京,宋英宗要任苏轼要职,宰相韩琦反对,任职史馆。

9、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29岁,农历五月初八,妻子王弗在京城病逝。1055年—1065年,与苏轼十年夫妻。

英宗生父称号廷议,史称“濮议”。

10、1066年(治平三年)苏轼30岁,父丧,兄弟护丧返蜀,服孝(一〇六六年四月——一〇六八年七月)

11、1067年1月25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庙号英宗。宋神宗赵顼,亦在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次年改元熙宁。是年苏轼31岁。

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12、1068年(熙宁元年十月?),32岁苏轼续娶亡妻王弗堂妹王闰之(1048年—1093年),王闰之时年20岁。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6)

苏轼续妻:王闰之(1048年—1093年)

宋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1021年-1086年),酝酿变法。

13、1069年(熙宁二年),苏轼33岁。二月返京,此后兄弟二人再没返故里。返京后仍任职史馆(一〇六九年二月——一〇七〇年十二月)。

遇“王安石变法”。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

四月,诏议改贡举法。

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得神宗召对。

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

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14、1070年(熙宁三年),苏轼34岁,二子苏迨(1070年—1126年)出生。

判大名府韩琦(1008年-1075年)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王安石新政。

王安石拜相。

三、“乌台诗案”前的平静期

1、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35岁。任奏院监官(一月—六月)

2、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赴杭州(六月——十一月),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这首《泗州僧伽塔》。

途径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开陈州,苏辙送至颍州(今安徽阜阳),同拜谒欧阳修(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太师身份辞官退居颍州,次年于家中去世,享年66岁)。

司马光(1019-1086年)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

3、任杭州通判任(一〇七一年十一月——一〇七四年八月)

①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36岁,三子苏过(1072年—1123年)出生。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改革盐法。十二月,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今嘉兴及周边地区)。

②1073年(熙宁六年)苏轼37岁,杭州通判任上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冬,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等地赈济饥民。

③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38岁,王闰之在杭州买侍女王朝云(1062年—1096年),朝云12岁。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州。

此年大旱,流民入京,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1032-1111年)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7)

苏轼侍女后侍妾:王朝云(1062年—1096年)

3、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39岁。密州知州(太守)任上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4、1076年(熙宁九年)苏轼40岁,密州知州(太守)任上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九月,移知河中府(今山西运城及周边地区),十一月离密赴任。

此年,王安石再次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新法”。

5、1077年(熙宁十年)苏轼41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入国门。

五月,至徐州。

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枯木怪石图》苏轼传世之画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是苏轼任徐州太守(1076年—1079年)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8)

苏轼《枯木怪石图》

6、1078年(元丰元年)苏轼42岁,徐州知州,筑黄楼。

7、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43岁,湖州知州(太守)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乌台诗案”爆发。

四、“乌台诗案”

一〇七九年七月廿八日——十二月廿九日

1、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43岁。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进《湖州谢上表》。

2、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李定,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内容。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3、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讯。

4、由于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5、“乌台诗案”,苏辙被牵连,责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司马光等被罚金。此年,苏轼表兄画家文同(1018年-1079年)卒。

6、苏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1053-1110年)、秦观(1049-1100年)、黄庭坚(1045-1105年)、张耒(1054-1114年)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7、“乌台诗案”影响

木斋先生对“乌台诗案”影响的论述十分精辟,现直接引用过来:“(乌台)诗案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不能不发生深刻影响。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案前,诗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境界。也有人说,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暂时转移到东坡,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诗案对于苏轼,浑如一场恶梦。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评价人生的意义。”

五、贬谪黄州

——诞生了中国文化史上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1、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44岁,侍女王朝云升为侍妾(1062年—1096年),年18岁。

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寓居黄州定惠院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撰作《易传》《论语解》。

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州,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

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

2、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

躬耕黄州东门外坡地,自号“东坡居士”。

从这一年起,苏轼全面转向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人情味的生活,转向了大自然。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始终以巨大的勇气追求自由和快乐。他保持了率真,领悟了活泼、丰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此年,神宗决定五路兵进攻西夏。曾巩(1019-1083年)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3、1082年(元丰五年)标志性一年,苏轼46岁。

——一个不再苟且的精神贵族耀世而出

筑成东坡雪堂,居之。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黄州城外出行遇雨时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也诞生于此时。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9)

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此年,宋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新官制施行。

4、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47岁,四子苏遁出生,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作《记承天寺夜游》。

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

曾巩(1019-1083年)卒。

5、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48岁。

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四月,离开黄州。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其中就有《题西林壁》。

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此为文坛佳话,苏王二人虽政见不合,却在文学上相互仰慕。两年后(1086年)王安石在金陵去世。

岁末,在泗州(今安徽宿州),上表请常州居住。

此年,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成。

5、苏轼传世之画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潇湘竹石图》,是苏轼在黄州时(公元1080年—1085年)赠予孙莘老的墨宝,

六、入京重用

1、1085年(元丰八年)苏轼49岁。

正月,离泗志南京,得请常州居住。

三月,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人。苏轼在金陵闻迅,赴常州。

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有旨知登州,又任尚书礼部郎中。

十一月,至登州任,迅被召进京。

十二月,起居舍人。汴京中书舍人任上作《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程灏(1032-1085年)卒

2、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50岁。

三月,中书舍人。

四月,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以“免役法”不当废,与司马光议论不合,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

九月,翰林学士,到司马光(1019.11.17-1086.10.11)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

苏轼与崇政殿说书程颐(1033-1107年)以戏笑失和,苏轼于十二月策试馆职,程颐门人御史朱光庭(1037-1094年)指摘策题中语,以为讥讽,苏轼抗章自辩。

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

王安石(1021-1086.5.21)卒

此年苏轼作《答张文潜县丞书》。

3、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51岁

任翰林学士,八月兼侍读。

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苏轼为蜀党之首。

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任户部侍郎。

苏轼书法精品之一《祭黄几道文》问世。

4、1089年(元祐四年),53岁苏轼三月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

5、1090年(元祐五年),苏轼54岁。

疏浚杭州西湖淤泥,筑长堤,杭人称之为“苏堤”

七、流放生涯

1、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55岁,又被召回朝。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调往颍州任知州。

此年,刘挚为右相,与左相吕大防不和,朋党之争复起,刘挚遂罢相。

2、1092年(元祐七年)苏轼56岁。

正月自颍州移知郓州,迅改扬州。

三月,到任扬州知州。

七月,内调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

八月,兼侍读。

十一月,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充吏部尚书。

3、1093年(元祐八年)苏轼57岁。

三月,苏颂罢相。苏轼自请外任。

六月,知定州。

八月,第二任妻子王闰之(1048—1093年)在汴京去世。1068—1093年,与苏轼夫妻25载。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亲政。苏轼面辞赴定州,不允。十月至定州。

4、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58岁。

神宗恢复“新法”,罢免“旧党”,召回“新党”。苏轼于四月落二学士,以本官知和州(今河北邢台),又改英州(广东英德),旋降左承议郎。

闰四月离定州,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十月,至惠州,初居合江楼,不久迁嘉祐寺。苏轼时赴英州(今广东英德)途经今安徽当涂县北慈湖夹时作《慈湖夹阻风》。

苏辙三月知汝州(今河南汝州及周边地区),六月降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七月贬筠州(今江西高安)居住。

5、1095年(绍圣二年)苏轼59岁。

表兄程之才任广东提刑,巡至惠州,苏轼再住合江楼。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6、1096年(绍圣三年),苏轼60岁。

贬居惠州期间(七月)侍妾王朝云(1062年—1096年)去世,逝后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四月,始营白鹤新居。又迁嘉祐寺。惠州造东西二新桥,出资赞助。

7、1097年(绍圣四年)苏轼61岁。

二月,白鹤新居落成,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

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四月,离惠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西北),与弟苏辙相遇,同行至雷州。

六月,别弟渡海。七月,至昌化军(今海南昌江),军使张中以官舍居之。

8、1098年(元符元年)苏轼62岁。

董必察访海南,将苏轼逐出官舍。苏轼城南买地,筑室五间,当地士人多助之。

苏辙自雷州移循州(今广东惠东西北)。

9、1099年(元符二年)苏轼63岁,贬居海南儋州期间作《试笔自书》和《书上元夜游》。

与海南当地书生、黎民游。琼州人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来从苏轼学。

八、晚年及逝世

1、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64岁。

正月,哲宗崩,弟赵佶即位,向太后同听政。

二月,诏苏轼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苏辙移永州。

四月,苏轼授舒州(今安徽怀宁)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永州)居住。苏辙岳州(今湖南岳阳)居住。

六月,海岛北返大陆渡琼州海峡时(苏轼去逝前一年)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答谢民师书》,与秦观别于海康(今广东雷州),秦观(1049-1100.9.17)卒。

十一月,诏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

苏辙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官,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即往颖昌府,居鄢。

2、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苏轼65岁。

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

五月,至当涂、金陵、真州,病。

六月,至常州,上表乞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3、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1102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苏辙作墓志铭。

4、宋高宗(南宋第一个皇帝)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南宋第二个皇帝)乾道二年,追谥“文忠公”。

九、评价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苏轼的性格与爱好,成就了其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的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附表二:苏轼直系亲属略表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10)

苏轼直系亲属略表

附图:苏轼一生行迹图

苏轼传精选(有益杂记梳理苏东坡生平)(11)

苏轼一生行迹图

参考资料:

1、林语堂 著 张振玉 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2、百度百科:苏轼

3、百度:图片

4、百度文库:苏轼年表(双龙阿修罗)

5、知乎:监匠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