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益人士疾呼:“不要觉得只要是做好事就可以不择手段,信任没了人心也没了。”

一粒互联网公益的种子,正在长成蓬勃的公益森林,这片森林的繁茂则源于持续健康的互联网公益生态。面对公信力的拷问,陈一丹给出的药方是透明度、数字化和生态效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互联网公益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益慈善募捐活动“99公益日”日前公布今年战报:9月7日至9日三天活动期间,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超过1万家爱心企业参与配捐3.24亿元善款和互动,再加上主办方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拿出的3.9999亿元配捐,整个活动共计募集善款30.44亿元。

据介绍,仅9月7日上午九点活动正式开始后的30分钟内,参与互动的爱心人次就达到了3600万人次,第一天公众捐款额即超过了6亿元。这已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连续第六年举行“99公益日”活动,不仅延续了“一起捐”等社交公益玩法,还推出了公益消费券、直播公益等创新方式,让公益更自然地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互联网让“指尖公益”成为可能,助力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互联网公益仍始终面临着公信力拷问: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技术,能否为公益生态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理性透明度?

互联网公益数据不断攀升

“‘99公益日’是一次盛大的公益嘉年华。”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教授分析认为,“99公益日”的主要价值是普及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向社会宣传了公益慈善文化,而不仅在于募捐数额。

但数据总是吸引眼球的。统计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五年间,“99公益日”活动的筹款人次从200万翻了24倍,筹款总额从1.3亿元翻了14倍,参与的各类公益项目数量增长超过了6倍,参与企业突破了万家。

2007年,腾讯公司在互联网行业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公益慈善基金会。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的科技支撑,腾讯公益平台实现了爱心捐资额的暴发式增长。截至2020年6月底,已有3.4亿人次在腾讯公益平台捐赠87.6亿元善款。在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除了腾讯公司本身捐赠15亿元国内战疫基金和1亿美元全球战疫基金之外,爱心网友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捐赠也达到了6亿元。

专家认为,“99公益日”很有中国特色,在我国慈善事业的起步初期,社区慈善和组织捐赠并不完善,腾讯公益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等创新手段,利用轻松互动的形式,发动了全国数亿爱心网民实现小额捐赠,以轻量便捷的方式参与公益事业。

基于腾讯旗下的微信、微信支付等技术支持,腾讯公益平台一方面迅速提升了慈善组织网上募捐的效率,方便慈善组织同步在多个线上平台募款、传播以及公开善款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为大众创造了多种低门槛的捐赠场景,并借助社交流量的优势,将公益拓展到朋友圈等社交网络。

以大众熟知的“微信捐步”为例,截至2020年5月,腾讯公益平台“益行家”运动捐步活动的总参与人次已超过11亿,近400家爱心企业配捐超过11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的运动捐步公益平台。

健康生态始终离不开公信力

动动手指就能奉献爱心,“指尖公益”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可能使大众更容易冲动性捐款。

据了解,一些慈善组织或公益项目利用了互联网公益的这一特点,不断在网络上制造各种“苦、穷、惨”的故事,刺激大众的感官,从而达到劝募的目的,甚至把公益做成了“卖惨”营销,背离了公益的初衷。

金锦萍认为,慈善事业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失去公信力公益慈善组织就失去了生存之本,而信任正是最难获得又最易失去的资源。

自2015年发起首个“99公益日”活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每年都会拿出真金白银来配捐,激发慈善机构筹款和广大公众筹款的动力。但这也引发了“钻空子”行为,有的公益项目或者个人给自己捐款,从而套取腾讯和爱心企业的配捐,甚至用机器刷捐来抢份额。

今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进一步优化配捐规则,采取朋友圈集“小红花”翻倍的方式,更看重一块钱两块钱捐小红花的爱心公众,并且规定每位用户每次捐赠的金额最高不得超过200元。该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活动鼓励大家把自己捐助的项目介绍给朋友,活动的意义不仅是配捐,更在于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公益。

“如今,筹款额早已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指标。”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启动今年“99公益日”活动时表示,“每次活动所传达的社会正能量,能带动多少人的慈善认同,以及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对社会良善的推动,才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一直不断追求和看重的目标。”

互联网平台公益理念(瞭望技术能否解决互联网公益信任问题)(1)

9月3日,“99公益日”启动仪式在武汉方舱医院原址正式举行

数字化提升理性公益透明度

一粒互联网公益的种子,正在长成蓬勃的公益森林,这片森林的繁茂则源于持续健康的互联网公益生态。面对公信力的拷问,陈一丹给出的“药方”是透明度、数字化和生态效率。

他介绍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从2018年起即在业内呼吁“理性公益”,尤其强调公益的透明度。腾讯公益平台对平台上公益项目的透明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标准化财务披露、模块化的项目详情披露以及进展反馈等。公众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捐款后,不仅可以查看具体项目进展,还能够收到推送的慈善组织报告以及用款详情。

今年8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行业内发起《99公益日透明守信共建公约》倡议,鼓励公益机构承诺透明合规、诚实守信,在筹款中不强迫他人捐赠,尊重捐赠人的自主捐赠意愿。

新的互联网科技手段也不断被尝试应用进来。据了解,所有参与今年“99公益日”活动筹款的公益项目,都将由腾讯公益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披露进展,公益项目不仅可溯源、可回查,而且不可随意更改,数据信息全程都可追踪。

数字化技术不仅用在自己平台上,依托腾讯的科技能力,腾讯公益平台近期还启动了技术开源模式,把数字化能力开放嫁接给平台上的慈善组织,帮助这些慈善组织有机会成长为各自专门领域的“枢纽型”公益平台。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介绍说,目前已有50家慈善组织参与了这项“公益SaaS计划”,预计年底将超过百家,此外基金会还将推出“技术公益互助平台”,凝聚腾讯和社会各界的技术志愿者,共同探索公益慈善的数字化创新,用科技来回应更多社会和环境问题,推动互联网公益的理性透明。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公益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型互联网公益平台已在积极组织引领行业规则的制定,但仍需要扩大更多公益平台的参与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党生翠分析认为。

据悉,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已于日前宣布投入2亿元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各类慈善公益组织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因今年疫情影响而受困的中小组织,利用数字化工具共同维护公益生态。

在生态效率上,陈一丹考虑得更加长远。“未来五年,我们的着力点不在于三天活动的数字,而在于对生态效率的追求,生态效率如何形成可衡量的指标,期待整个公益慈善业界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