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君子的美文摘抄(从梁上君子到良善)(1)

生活中,不少人爱给小偷戴上一顶“梁上君子”的漂亮帽子,但在心里面,却对其品行颇为不耻。

殊不知,“梁上君子”虽指小偷,但其最初的本意却并没有贬损的意思。其出处见于《后汉书•陈实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陈实的人,为人仁厚慈爱。他当县令的时候,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一天晚上,一小偷潜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伺机下手。陈实在暗中看到,不动声色,而是起身整理衣服,把儿孙们叫到身边,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啊,不能不自我勉励。我们所认为的不善良的人,其实他的本性未必就是坏的,只是粘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突如其来的这么一出,让儿孙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有人就问:“您说的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这位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呀。”盗贼一听很吃惊,自己跳下地,忙不迭磕头谢罪。陈实看到小偷这个样子,非但没有斥责他,反而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我相信你会深刻反省自觉改造,做一个好人。”还让家人取来两匹绢送给小偷。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可见,以君子之称“礼遇”小偷,既是陈实的善意,更是他对小偷的期许。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暖三冬”。从梁上君子到良善君子,无非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分真诚的信任和激励发挥了神奇的魔力,促成了人性的华丽转身。

我们常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作为一名领导者,难免经常会遇到下属犯错误。如何正解对待和处理,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而批评和激励,则是我们最常见的方法和手段。是“当头棒喝,无情打击”,还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效果往往截然相反。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分清性质、程度及危害,既不任性出气打击,也不当烂好人“和稀泥”。特别是对一些没有主观恶意的偶发性错误,应该要抱着引人向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充分利用人性中求好向上的普遍心理,采用浇树浇根,浇人浇心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激发他们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