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对持感的描述有重头和压手。重头的原因是前段分布了较多的重量。是否压手只和鱼竿总重量有关。持感是重头程度和压手程度的综合体现。

鱼竿持感好与重心靠后没有绝对关系。在同样的总重量下,重心越靠后的持感才越好。

影响感的仅有两个因素:自重、材料分布。材料分布与锥度直接相关。锥度越大,后部分布材料就越多,重心越靠后。所以重量一样时,锥度大的持感会轻。如果再将竿稍两节设计的细而薄的话,持感会更轻。超轻竿一般都是重量很轻、 锥度较大、竿稍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名伦鰆、鳟。

以鰆5.4米为例,①其前三节锥度比较大,②手把节重量占到55%以上,大二节也相对占比较大,③竿稍细,小二节薄。④整体锥度相对较大。⑤小二节较长,大二节较短,如果是6.3米以上尺寸,大二节大三节都会比较短。

②③④⑤的设计,可以使重心后移,减轻重头。①的设计,是因为前三节碳布总用量不足,必须通过加大锥度配合高等级的碳布来提升一些硬度,不过因为碳布始终太少,不可能做到特别硬。①的设计也注定了整体锥度不可能太小。鰆将手把节和大二节锥度放小来使鱼竿整体不是特别粗,同时增加后段的腰力和韧性,加长小二节使前三节力量过度顺畅,这两处设计比较讲究。如果是差一点的厂家,手把节和大二节会更粗,前三节会更细软。不过因为整体都是偏向持感的设计,鰆整体感受是持感超轻,竿稍回弹力不是太好,抛投略显别扭,抛投大饵比较难,优缺点很明显。

对比相同重量和硬度的宝飞龙中国龙一代, 中国龙一代每一节锥度都很均衡且整体锥度小于鰆,每一节的竿壁厚度基本一样,每一节长度基本一样,这是典型的偏重于腰力和手感的设计。虽然中国龙竿稍小二节也细,但是厚度足够,且通过使用少量极高的碳布进行了硬度上的提升。最终表现是腰力劲道,拋投舒适,不过就算价格远高于鰆且碳布等级整体都高于鰆,持感还是比鰆要差一点。

所以说要做到极轻持感,大锥度和细竿稍的设计还是必须的,那么这种鱼竿腰力不足,抛投不适,手感欠佳也是注定的了。且因为小二节太薄,顶鱼的时候弯曲力量太大会容易断。

当中大鱼的时候,因为竿稍小二节软所以几乎被拉直,弯曲量很小,所以很难断,更多出现的问题是拔节或者卡节。大鱼的力量被过渡到中后段,第三节和大二节受主要的弯曲力,手把节受剪切力,但是后面三节可以堆足够的材料保证强度,就算出现死腰的情况,靠强度硬撑也能钓上来,只是说需要用更粗的线。

什么材质鱼竿最轻(什么样的鱼竿持感轻)(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