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杨富学君调查研究,浚县大伾山题刻的“六字真言”,有汉文二处,梵文七处,多为元代所作。杨君指出:“这里在蒙古——元代是中原地区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活动的一个中心”。(6)可惜,他未能列出证据以明之。 其实,证据之一就是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的张居宽题记。该题记位于大伾山太平兴国寺朝阳洞北崖壁上,高60厘米,宽80厘米,行书,保存完好(见《附录三》)。 该题记云:“承务郎、大名路总管府推官张居宽,同宣政院差来官□使焦椿,因为追征大圣寿万安寺常住子粒,到此参礼大弥勒圣像。” 元代设有“总制院”,至元廿五年(1288年)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三》云:“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即宣政院是主管全国佛教及西藏地方政教的机构,隶于帝师。第一辈帝师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八思巴 (1239—1280年)。宣政院下设总统(全称是“诸路释教都总统”,主管汉地佛教)、僧录、正副都纲等僧官。本题记中的“宣政院差来官”焦椿,就是派到大名路执行公务的人,所以由大名路总管府推官张居宽陪同,到大伾山参礼大弥勒圣像。 他们的“公务”就是“追征大圣寿万安寺常住子粒”。“大圣寿万安寺”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决定建立于元大都(今北京市)的皇家大寺。该寺始建于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间,完工于至元廿五年。此后仍续有修建,元成宗时,又置世祖、裕宗影堂于寺之后。该寺因有一座白色瓶式大塔(“释迦舍利灵通之塔”),故俗称“白塔寺”。大塔迄今仍屹立于北京阜成门内。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释教都总统、开内三学都坛主、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大司徒、邠国公”知拣,为大圣寿万安寺开山住持。(7)这位知拣的墓塔,发现于河南省沁阳市北郊18公里的山王庄水浴寺中。这是一座石雕瓶式塔,由塔座、瓶式塔身、相轮(十三天)、伞盖、宝珠构成,属典型的藏传佛教式灵塔。塔铭云:“大元故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领释教总统、都坛主、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邠国公之塔。”由门徒月堂建于泰定二年四月(1325年)(8) 依《顺天府志》引《析津志》可知,一代高僧知拣是金末元初人,先是担任金中都大宝集寺(今已不存,遗址应在北京广安门东侧)的住持;入元又作了白塔寺的开山祖师。知拣晚年,年事已高,回到嵩山养老。登封市会善寺有知拣的弟子、上座僧德严刻石“大都大圣寿万安寺、诸路释教都总统、三学坛主、佛觉普安慧湛宏教大宗师拣公茶榜”,由“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特赐圆通玄悟大禅师,雪菴头陀溥光撰并书”,时间是至大二年正月十五日 (1309年)。 张居宽题记称追征子粒作白塔寺的“常住”和尚,则子粒必是一位精通藏传佛教的高僧,并且很可能是知拣的弟子。这次从大名路追征子粒入都,也许就是出于知拣的推荐。此事因知拣、子粒均不见于僧传,故尚需加以研讨。 另外,在辉县白鹿山的白茅寺,今称白云寺,也有元代石雕瓶式塔二座,其一铭曰:“敕赐佛光普照大禅师,寿至九十三,迁化灵塔”(1292年)。可知有元一代,汉地高僧亦往往兼涉藏密。故中原之高僧兼宏藏传佛教,亦一时风尚,不足为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