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我和我的家乡》,今儿《姜子牙》续上。
去年《哪吒:魔童降世》意外爆红,《姜子牙》躺赚,热度蹭蹭的,彩条屋雄心勃勃要搞“封神宇宙三部曲”,接下来是见首不见尾的《凤凰》。
“联动”有好处,可以节省宣传成本,但风险也大,观众预期变高,拍的不如前作会被喷成狗。《姜子牙》跟《哪吒》几乎同时立项,我看很多同学以为是同个团队,不是哈,一个动画项目少则三、四载,怎么可能一个团队扛住。
导演程腾、李炜都算新人,头回操刀院线级长片,再加上两位联合导演(李夏、王昕),这个年轻团队,立志做出不一样的姜子牙。
你印象里姜子牙是不是下面这个白胡子老头?
两位年轻导演打破刻板印象,形象刚出来时观众眼前一亮,给把枪就是基努叔了。
说真的我是抱着高预期进的影院。
开场15分钟的大战果然惊艳,妖媚的九尾狐,勇武的姜子牙,镜头、色彩运用称得上美轮美奂,足以媲美《哪吒》里那段“长卷漫游”华彩,2D融合3D,在风格化上甚至还有突破。
您要是一直保持这水准,我是不会犯困的。
《封神演义》小说的主干情节是商纣王无道,宠信妲己(九尾狐)致使民不聊生,元始天尊派姜子牙助周王伐纣,最终推翻暴政,列位封神。
谁能想到,电影只用十几分钟就把小说情节讲完了,胜利后在昆仑山处刑妲己,师尊(元始天尊)命姜子牙操刀,刚要砍下去,发现九尾狐体内有一个小女孩的元神。
姜子牙不行了,说女孩何罪,我不能滥杀无辜!师尊说除了阵前流血,这也是你考验的一部分,杀了这个女孩,就可以忘情忘爱,成为铁血领袖,天下苍生是大局,有些牺牲是必要的。
理想主义者姜子牙认为连一个女孩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天下苍生!于是被贬到北海苦寒之地思过,就此退出政坛,钓了十年的鱼。
这个开篇我是没想到,因为电影宣传语是“一战封神”,这一战难道不是商周之战么......果然,最燃的战斗就是开篇这几分钟。
我觉得把姜子牙的自我探寻穿插在商周大战里就挺好啊,如打一仗内心颠覆一层,视觉上也会好看,再加上他与杨戬的一段恩怨,情节管够,电影本来就是浓缩果汁,为什么非得在十年后呢?
一天北海来了位名叫小九的女孩,她似人似妖,姜子牙觉得跟十年前那个无辜死去的女孩元神有些像,就打破禁令跟着小九去那个“开着黑色花朵的地方”,寻找父亲。(好像走出禁地也没啥后果)
下面剧情概括就是《这个神仙不太冷》,但这对萝莉大叔配却不怎么来电,具体来说就是没有生活细节支撑,总是在唠“道理”,苍生、天道、拯救这些词儿太虚,其实不适合当口白,生活化才能让观众有共鸣。
导演可能也觉得主题拔的太高会丢掉可看性,于是加入了俩角色,一是申公豹,这哥们在《哪吒》里也出现过,那时他是个努力、却不被班主任宠爱的倒霉孩子。
而《姜子牙》里的申公豹感觉像个不太会卖卡的逗比健身教练.....
申公豹的功能大约相当于哪吒里的太乙真人,但没有那个四川籍的胖子出彩。
再就是萌宠四不相,据说创作团队花了大力气“考证”神兽的样貌与姿态,目的达到了,确实很可爱。
不过它战力就很飘忽,电影里交代它在商周大战中立下大功,但随姜子牙被贬出玉虚宫后功力全失变成五渣,但奇怪的是后来战狐妖,又变成了满级神兽,我猜它也许是赛亚人体质,愤怒会暴走?
虽然有两个类型片标配人物,但《姜子牙》的剧情就特拧巴,看得出导演不满足于商业类型片,想拍得高级,嵌入了些类似普罗米修斯的悲剧英雄内核,但执行的实在是一般,故事本身都不引人入胜,观众也就Get不到那些点。
《姜子牙》的内核还挺容易理解的:世界再黑暗,我也要按自己良心办事儿,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较劲,连后来的造型都有点往耶稣上靠了。
但导演却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又是转世、又是“结锁”,我现在也没搞明白那个“结锁”到底是个啥?为什么要加这道手续?我当时有点犯困,可能错过了细节。
尊师(元始天尊)在小说里是个大家长角色,但影片中被黑化成反派,配音是个少年音,我还挺喜欢这个设计的,有新意,谁说大反派必须是烟嗓。
不过这个人物也是立不太起来,笔墨很少,背后那个政治阴谋其实挺套路的,不就是个事成后老大想借刀干掉卧底的故事么?这就....深度了?
某些知识分子啊有个毛病,总觉得政治隐喻就等同于深度,他们脑子里大概认为政治就等同于“耍阴谋”,大哥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这样,还用的着有政治学这个专业么?大家去读厚黑学好啦。
政治是关于怎么分配资源的学问,而且是非常深的学问,一点儿不亚于造原子弹,比造原子弹更难的是,政治经验只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
虽然现在流行讲共赢,但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很多领域就是零和博弈,工作岗位中国多了,那美国工人自然就不爽,和谁交朋友(资源共享),把谁当敌人(资源阻隔),在保存自我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社会协作成本,公平与效率如何权衡等。
现实的政治是以力量为后盾的复杂斡旋,哪里是耍两下阴谋能搞定的,尼加拉瓜就算出了个搞阴谋顶级大师,也不可能把国家运作进联合国五常啊!
所以我总是说,电影创作者们不要自以为洞悉政治真相,关于政治你们真心什么也不懂,给你个芝麻大的村子都搞不定。
某些观众朋友也是,下次别看到点儿政治诡诈就以为捡到宝大喊着有深度,好不好?
《封神演义》小说里反复讲一个道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这句话看着挺玄,翻译过来就四个字:造反有理。掌权者只要让国家不安生,到了一定限度,他就会失去“天”的庇佑,干翻你没商量。
电影版的《姜子牙》弱化了这层含义,或者说把外化的矛盾封在人物内心中,格局无形中其实变小了。当然这一点见仁见智,如此处理姜子牙的内心无疑更加复杂,野心有,但导演没处理好。
我们不妨反观一下《哪吒:魔童降世》为什么会大爆。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与人感情渲染到位,什么感情呢?不是那种天神间的理念碰撞,而是父子、母子、朋友、师徒间这些很常见的情感,你回想一下是不是?
至于理念表达,饺子非常聪明的就浓缩成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个生下来注定为魔的孩子,抗争命运。
虽然谈不上多么高深,但清晰有力啊,这就够了。
《姜子牙》提出的则是一道辨析题:杀一人而救苍生是不是合理?或者说谁有权决定人的生死?类似于一个电车难题。
这事儿真的很难说清楚,它根本就没有答案,得看具体情况,我随便举个《大决战》中的例子吧。
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打得很艰苦,林彪发了狠,说:“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句话是不是很没人性?但如果塔山守不住,会死更多的人。
这事儿能讲清楚么?没有答案,短短的一部电影,更是不可能。
导演想讲的太多,噎住了。
所以成片我给了两个字评价:尴尬,成年观众和孩子都不太容易喜欢。
我看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家人,孩子大约10岁吧,散场后她妈问:儿子喜欢这电影么?小伙子想都没想斩钉截铁的说:不喜欢.....
而对于成人观众,也不友好,情绪曲线是个大下坡,开始那么好,后来已经搞不清故事,就无暇顾及什么深度不深度了。
全片中观众反响最热烈的,竟然片尾的拜年彩蛋,哪吒一家都来了,处女座的姜子牙被哪吒嘴上的饭粒儿逼得睡不着觉。
但它只是个彩蛋啊,等于一桌宴席上榨菜比酸汤鱼做的好吃,尴尬 1。
《姜子牙》的画面效果做的很不错,虽然到不了《冰雪奇缘》那种纤毫毕现的程度,但已经没问题,对刻画人物足够用。
我认为不必较真于“人物头发有多少根”这种标准,“匠心”也有个限度,这叫边际效应递减,与其花许多钱把效果从95分提升到99分,还不如好好的把故事打磨的更流畅,这才划算嘛!光死抠那些细节管蛋用。
批评归批评,我依然觉得《姜子牙》是一部有野心也有诚意的作品,只是导演能力限制,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路径,流畅与深度并不矛盾,只不过雅俗共赏太难。
我不是很喜欢《姜子牙》的表达,但我觉得这张票也不亏,那些画面真是好看啊!
买不买票,您定。
收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