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

1.颜色丰富、造型优美;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塑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风俗节日食品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姓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山西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借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土豪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

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馈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的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送面羊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掬,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玲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绵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蒸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辨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习俗与面塑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消灾。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幕。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物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菏泽面塑

由来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画工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发展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

市面塑协会副主席穆绪建告诉笔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艺术越来越感兴趣,而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欢,面塑艺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穆绪建徒弟穆明芳凭借扎实的功底,受聘于广州一大型饮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还能有2000元的结余。

现状

“现在穆李村有面塑艺人不下400余人,别小看这一根竹签一团面,一年收入2万块钱不在话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穆绪建自信地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单打独斗”的面塑艺人向产业化发展。

菏泽面塑相传于尧舜时代,带有浓厚的民间风味,逢年过节在公园、市场仍能看到艺人的身影,师傅们在短短几分钟就能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泼的娃娃、可爱的动物等让你喜欢的面人。距菏泽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乡穆李村是面塑之乡,是菏泽面塑的发源地。菏泽面塑大师曾到东南亚多国献艺,并应邀访问欧美国家。菏泽面塑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现已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品和菏泽的旅游纪念品。

菏泽面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菏泽比较有名的面塑艺术家有李芳清、穆绪建等。菏泽面塑既曹州面人。菏泽古称曹州,地处黄河流域,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宰杀的动物供奉神灵。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菏泽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菏泽面人就走遍东南亚。菏泽面塑具有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在继承老一辈传统面塑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塑作品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类、卡通人物生肖类、肖像塑真类等。

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绛州面塑、山西面塑

春节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塑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时下,走进乡下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燕子”便出现在面前。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但见“飞燕儿”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从野外采来的沙棘枝条尖刺上的只只“飞燕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恰似一幅“春燕闹枝头”的画卷。这种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的农家面塑食品,为早春三晋大地带来几多亮丽景致。

起源发展

山西面食花样繁多,人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的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兴盛于民间,流传至今天。

山西面塑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在晋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刘先生(餐霸面塑)小时候就看着妈妈蒸花馍,到现在依然在研发制作,形成独到的制作手法。他对山西面塑情有独钟,“过去绝大多数的山西民间面塑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谁家有事都是村民帮忙一起做,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捏制作为馈赠礼物,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在那时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江南的镇江以收藏、保存和研究民间文艺著称,有被誉为“中国第一库”的我国首家民间文艺资料库,该市实验初中美术教师曹娴将面塑艺术和国画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的仿国画面塑,对面塑技艺进行了大胆继承和创新。

造型特点

面塑制作艺术品(传统工艺品-面塑)(1)

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这些用面制成的艺术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市面,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积淀和创作者绝无功利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热情和才思,使它出于俗而脱于俗,形成一种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不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如今已成为一种独有的地方民俗。

传承发展

从手指头上产生的面塑制品,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受北方大气的陶冶,这般有趣,这般有情,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许多民间工艺在市场上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打“创新”牌,不断发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届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调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艳丽而且营养丰富。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绝伦。

山西历史厚重,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饪大师倪子良说,“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从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着当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

山西面食名扬海内外,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缩的面塑作品,欢天喜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