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年,戎马一生的李克用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他还不能咽气,因为有三件事如鲠在喉,必须给儿子李存勖交代清楚:“梁,我的仇人,燕王是我立的,契丹和我称兄道弟,现在都背叛我投靠了梁,这是我的终身恨事。现在给你三支箭,不要忘记替父亲报仇哇!”

李克用其实无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定能完成他的遗愿。但是他想不到的时候,三件大事完成之后,没有了目标的李存勖将会干什么。

李存勖轶事(李存勖的折箭人生)(1)

1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被寄予厚望。

当年,李克用讨伐邢州回军,路过上党三垂岗时,听闻岗上有唐玄宗庙(李隆基未发达前封潞王),就去拜祭,尔后置酒庆功,让伶人奏《百年歌》助兴。此歌相传为西晋陆机所作,每一首总结十岁,共十首,道尽人生百年。当唱到人生暮年之时,满座垂泪,李克用也不免老泪纵横。忽然,他看到了5岁的李存勖,就笑着说:“我老啦,这是个奇儿,二十年后,他能代替我在此战斗吗?”

那时,天下大势逐渐明朗,奄奄一息的唐朝失去对江山的控制,在中原大地逐鹿者看起来很多,但最强大的占据山西高原的沙陀李克用集团,以及占据河南平原的朱温集团。其他如王建、刘仁恭、杨行密、钱镠等虽有觊觎天下之心,而无相应势力,基本上朝秦暮楚,哪方强大就跟哪方结盟。

李克用本来跟朱温一起并肩战斗,共同对抗黄巢。起初还配合的很好,李克用帮了朱温大忙。但是在摘取胜利的果实的过程中,朱温发现李克用将成为争夺地位的强劲对手。于是,在上源驿设伏,醉酒的李克用差点被烧死,从此两家结下深仇大恨。在连年征战中,李克用多方失利,十分灰心时,11岁的李存勖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朱全忠威逼天子,陷害良善,已经恶到了极点,父亲应当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克用听后大为高兴,阴霾一扫而光。

不为如此,唐昭宗也被李存勖圈粉了,他看到小小的李存勖,忍不住摸摸头赞叹:“此子可亚其父。”

在颂赞声中长大的李存勖能完成父亲的遗愿吗?

2

如果没有征战,李存勖会是一个表演艺术家。

他从小就喜爱音律,经常研究歌舞。自幼又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十三岁就已经学习《春秋》,这对马上民族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但如今,李存勖只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暂时放下,全身心投入父亲交给的大业之中。

李克用已死,李存勖即面临内忧外患。先是叔父李克宁欺负侄儿年少,欲取而代之。结果,他小看了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李存勖得到确切消息后,以雷霆手段迅速解决了克宁,交出了执政后第一份答卷。

内忧解决了,还有外患。李存勖的目光转向了潞州。

潞州,古称上党郡,在今天的山西东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谁占领了上党,谁就取得了居高临下之势。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就围绕上党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李克用还在世的时候,晋梁两军在潞州展开了反复争夺。李克用临死前,做了皇帝的朱温调遣十万大军猛攻上党。面对来势汹汹的梁军,晋军大将李嗣昭闭关坚守,奋力抵挡,梁军无奈,就在城外筑墙,称“夹寨”。双方相持一年有余。第二年,李克用一死,梁军自然放松了警惕。

李存勖抓住了这个机会,大丧之际亲率大军,昼夜兼程六日,在三垂岗下隐蔽起来。回忆当年在三垂岗听《百年歌》,父亲摸摸头那段往事,李存勖不免感慨万端:“此先王置酒处也!”第二天,漫天大雾,正有利于伏击。此时,梁军毫无察觉。晋军直捣梁军驻守的夹寨,梁军仓皇失措,丢盔弃甲,十万大军覆灭,仅有百余人逃回。朱温得知此事后,感慨道:“生儿子当如李亚子!”

潞州之战,晋梁攻守之势转换,李存勖占据了上党地区,为问鼎中原打下了基础。三垂岗也成了英雄之地,清代严遂成赋诗《三垂岗》一首大加赞叹: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主席当年十分喜欢这首诗,在读到五代史时又想起来,就让田家英去查,并亲笔手书,成为书法精品。

李存勖轶事(李存勖的折箭人生)(2)

还是在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先谦的,在江阴讲学时,让学生以李克用置酒三垂岗为赋,并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七字为韵。有一个学生叫刘翰的,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六百多字,道尽沧桑。其中“座上酒龙,膝前人骥;磊块勘浇,箕裘可寄。目空十国群雄,心念廿年后事。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无端长啸,刘元海同此丰神;未敢明言,周文王已先位置。”让众生颠倒。

就连我们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写到他的老师寿镜吾闭目诵书的情结,如今历历在目……小时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千杯未醉”讲的是什么,待看到三垂岗的故事,才知道人生得意,后继有人该是多么畅快淋漓!

李存勖轶事(李存勖的折箭人生)(3)

3

解除了潞州之围,李存勖便挥师北上,全力讨伐占据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刘仁恭是李克用一手扶植起来的,不但不听李克用调遣,还反过来挖李克用墙角,更可恨的是刘仁恭联合朱温攻击他。李克用很生气,就去讨伐刘仁恭,结果大败而回。后来,刘仁恭和朱温关系交恶,还打败了朱温的联军,更觉得不可一世,从此骄奢淫逸,渐失人心。

李存勖第一次北伐刘氏父子并不顺利,因为朱温背后袭击,使得他不得不转而挥军南下,北伐无功而返。几番征战之后,李存勖实在无暇北顾,这增长了刘守光的野心,他囚禁了父亲,自立为帝,称霸幽州地面。但是,没几年,李存勖亲征幽州,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擒,三件大仇得报其一。

李存勖的下一个目光投向了契丹的耶律阿保机。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人同族。906-907年,身为迭剌部首领的耶律阿保机趁中原内乱,迅速统一各部,登上汗位。916年,阿保机正式建立契丹国,建都临潢府。第二年,阿保机趁李存勖北方空虚,南下攻晋。几天时间,就将幽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所幸镇守幽州的周德威久经沙场,这才坚守得住。李存勖得到消息后,立即回师,与周德威里外夹击,阿保机大败,从此再也不敢南下。

李存勖轶事(李存勖的折箭人生)(4)

李存勖最想讨伐的是朱温。

事实上,在朱温与李存勖多次征战的经历来看,朱温还是稍逊一筹,这也导致朱温在对外扩张道路上逐渐消沉,把精力越来越多的放在享乐上,终于在912年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所杀。第二年,朱友珪又被朱友贞所杀。11年后,朱友贞在李存勖攻入汴州时自杀,后梁灭亡。

李存勖轶事(李存勖的折箭人生)(5)

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两年后,后唐攻入成都,前蜀灭亡,后唐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

每次征战前,李存勖都会去庙中请出一支箭带上,回去后再供起来,以示不忘誓言。刘仁恭父子遭擒,阿保机不敢南下,后梁灭亡,15年时间,三件大事完成,三支箭的使命也结束了。爱好艺术的李存勖觉得,该放松一下自己,把精力放在兴趣爱好上来了。

4

李存勖的最大乐趣是看戏和演戏。

他自小就对演戏感兴趣,经常看伶人们演戏,看到兴奋处,自己披挂上阵,与伶人一起粉墨登场,完全不顾及自己身份。对于伶人,他给予充分信任,不断授予他们官职,不少伶人竟然身居刺史之位。反而是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将领逐渐受到冷落,忠义者如大将郭崇韬等也被无故冤杀,引起朝廷地震。

另一个大将李嗣源也差点丢掉性命,他所幸一不做二不休,上演了一次初级版的“黄袍加身”,倒戈加入叛军队伍,回师洛阳,李存勖最终被自己亲信的伶人杀害。

李存勖自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明,被世人看好。5岁就被李克用定为接班人,11岁获得唐昭宗的奖赏,15岁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24岁成为后晋带头人,此后所向披靡,逐渐完成三件大事,可谓志得意满,成就超过乃父。然而他功成名就之后不过几年时间就落得身死,其断崖式的下降的结局不能不让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