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其时人类五千年道德思想发展过程接近尾声,即将实现现代化转型笔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已出的二十九卷中研读获取的一百二三十例"德″字词汇,发现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具有现实的学术的双重指导意义,应是宏观伦理学的一大根本性的原理其指导功能是多方面的,值得一一讨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指导意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其时人类五千年道德思想发展过程接近尾声,即将实现现代化转型。笔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已出的二十九卷中研读获取的一百二三十例"德″字词汇,发现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具有现实的学术的双重指导意义,应是宏观伦理学的一大根本性的原理。其指导功能是多方面的,值得一一讨论。
第一节,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适性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在研讨上有一糸列认识论方法论问题需要解决。中国五千年的道德思想超级大国形象的确认,其伟大思想糸统的科学阐述,当今中国道德建设如何承传古代经验,都缺乏应有的指针。笔者兴奋地看到,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关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适性,是首要一大指针。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下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适性,而是在具体谈论道德问题时,处处流露出这三大思路。笔者的体会是:时代性着眼于道德的历史分析,以便考察道德的流变现象与规律。阶级性,着眼于政治分析,以便考察道德在不同阶级身上有各不相同的诉求。普适性,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本质,以便考察道德的超时代、超阶级的共同点。三者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就保证了道德思想的先进性、真理性。宏观伦理学因之将这三性的道德观作为首要的指导思想。
举两个实例。法国二月革命提出了"博爱″的口号。这显然是以往没有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诉求。马克思是这样阐释"博爱″的:"与这种在想像中消灭阶级关糸相适应的词句,就是博爱一一人人都骨肉相连、情同手足。这样和气地抛开阶级矛盾,这样温和地调和对立的阶级利益,这样想入非非地超越阶级斗争,一句话,博爱一一这就是二月革命的真正的口号……巴黎无产阶级就沉醉在这种宽大仁慈的博爱气氛中了。″①在这段话中,博爱、宽大、仁慈都是道德规范,马克思的分析语话语,将这些道德规范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适性有机交汇在一起,言简意明,无懈可击。
再看恩格斯的一个实例。在谈论德国当年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话语中,恩格斯就部队起义,反对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起义部队最迫切需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勇敢,勇敢,再勇敢″②!我们知道,在西方,荷马史诗就早早鼓吹过"勇敢″之德。如今所引用的这句话,直接出自丹东在德国立法会上的讲话,可见"勇敢″在恩格斯心目中同时具备了时代性、阶级性与普适性。
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格外鲜明、突出、分量充足。在以往中国理论界、思思界对此自觉得很,而近几十年却大大淡化,乃至无人谈论。宏观伦理学认为,面对中国五千年道德思想宝库缺乏阶级分析就将如当年巴黎的无产阶级那样,沉醉在无阶级差异的幻觉之中。
关于道德的普适性,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我们发现的趣味现象,就是古往今来中外人民群众都有的行为方式。确认了这一普遍事实,在学术研究上就可有效解决古今中外道德上的接轨与对话的大问题。例如,中国古代的忠,产生和运用了几千年,现代化转型之后,作为凝固的道德规范成为了历史,然而现代化道德话语中流行着忠诚、忠实、忠厚、忠心、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等等,这就意味着古代之忠,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是对古代忠之德的发扬光大。这就是道德普适性的权威例证。笔者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如此广泛地运用着忠、忠实的字眼。特别有意思的是,两位经典作家的书信来往中,无论对社会各界人士,还是对家中父辈、平辈亲人,都习惯于用"忠于你的马克思″、"忠于你的恩格斯″自称。马克思的父亲给儿子马克思写信,也一再声称"忠于你″。可见,这一忠字,普适于古今中外几千年,还得承传于千秋万代。
笔有深切体会到,宏观伦理学唯有善于作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适性的科学分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往而不胜。
注释
①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第138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②同上,第十一卷,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