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豪放乐观的,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他有时也很悲观失望,他也会大发牢骚。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天宝元年,李白怀着远大的理想和一腔热血来到长安,就任翰林供奉。但不到三年,就被“赐金还山”,排挤出朝廷。于是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十二载秋,李白来到宣城。在这里,他遇到故人李云,李白称之为族叔。此时的李云即将赴京,就任秘书省校书郎,李白就在谢朓楼为李云设宴践行,并且作了这首赠别诗。
诗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在宣州谢朓楼设宴,为族叔校书郎李云送行。
那李云又是何许人也呢?李云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文采出众,文章写得隽永洒脱,此去京城就任校书郎,后升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李白视他为同道中人,人生知己。所以,在这首赠别诗的开篇,李白就没按常规送别诗写法,去写什么眼前景、惜别情,或者从被送人的事迹功勋写起,而是开篇便劈头盖脸地发起了牢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说,昨天的日子已经远去,不可能留住;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满是烦恼忧愁。从昨日到今日,这“烦忧”非从昨日起,也非今日止。“弃我去”对“不可留”;“乱我心”对“多烦忧”,重叠复沓,尽显郁之深、愁之烈、心之乱。真是直抒胸臆,一把牢骚脱口而出,挥洒满纸。
但接下来,他的情绪似乎平静了,不再对好友发牢骚了,而是突然做了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面对着秋季寥廓的长空,遥望着长风送雁,不禁精神为之一震,酣饮高楼的逸兴随之生起。而大雁是高洁之士的象征,长风在送秋雁,李白在送李云,同时也有祝愿李云如大雁般鹏程万里之意。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两句写到了主客双方。前一句赞美李云的文章刚健峭拔,具有建安风骨;后一句是李白以谢朓自喻,说自己的诗歌有如小谢那样的清新秀发。这两句既二人兼顾,又点了题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一个如小谢清发,一个有建安风骨,都有横贯古今的才华,再加上酒酣情起,那就听听他的豪言壮语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寥廓江天中,在酒酣耳热中,诗人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以二人的才华,真可以直上青天揽明月了,这是豪言,也是壮志。现实中的阴霾、污秽仿佛一扫而光,一切的烦恼这会子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然而,诗人还是会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的。谢朓楼前,是那终年长流不止的宛溪水,无尽的流水让诗人又想打了自己无尽的烦恼,而如何排遣这种无尽的烦恼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又是个千古名句。他想要“抽刀断水”,结果却是“水更流”;他想要“举杯消愁”,结果却是“愁更愁”,这是在力图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精神苦闷。用眼前景设喻,既有“兴”的意味,又浑然天成,很是精妙。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无法解决,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莫说这是诗人的消极和逃避,李白和李云都有着士大夫情怀,而塑造了士大夫精神的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不就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吗?
纵观全诗,有苦闷,有牢骚,但也有乐观,也有豪迈,忧愤中显现出雄放,悲怆中蕴含着高昂,这是诗人的倔强,这是诗人的不屈。
情绪跌宕起伏,上天入地,笔法天马行空、神鬼莫测,既直起直落,又大开大合,极好的表达了诗人那种急遽情感,真是非李白不能道也!
早年听黄安的歌《新鸳鸯蝴蝶梦》,很喜欢那几句歌词:“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照清风四漂流”,原来就出自太白的诗篇呐!连发牢骚,诉悲苦都写得这么美,不愧千古“诗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