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是个好地方山歌(记忆中的奉新山歌)(1)

新年伊始,清理电脑中的文件,发现一批原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资料,备感亲切,又深感研究的不透彻。比如奉新山歌的研究,当时做完调查后,发现奉新山歌很类似上古时期《诗经》、“楚风”的吟唱方法,于是写了一篇短文章。当时是急于到澡溪株梓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做展板用。其实研究的并不透彻。到了2013年,一个原来我在学校的老同事闵家声(原赤田柏林中学的老师)来到我办公室。说他也会奉新山歌,于是当场就呤哦起来。一首歌竟然长达半个小时,我就很诧异,问他叫这叫什么山歌。他说他也不太明白,传下来的,听说有个名字叫“兴国调”。无知的我当时哑然一笑说:“闵老师,你这不对,兴国在赣南,赣南的民歌我们也对照了一下,和奉新山歌不同。要不,下次有空,我去你那村庄,我们认真再调查调查。”就把闵老师送走了。那一年,我忙于野外文物调查的梳理,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记得是到年底,研究澡溪九仙窑址的时候,查窑址上的瓷器产销路径,关注到了澡溪通湖北大冶、黄石的赣鄂通道(因为奉新的烟、纸、瓷均是从这里陆路驿道销黄石地区),查必经之路的阳新县(与修水接壤),历史上这里原来名叫“兴国州”……

可惜,这件事情因为俗务太多,就这样停了下来。今天看到这篇原来的文字,想起了奉新山歌中明显的楚风留存,闵老师吟哦也是明显的楚风,而阳新(古“兴国”),正属于古楚国。那么,奉新已采集的山歌是小调,而闵老师呤哦的应该是长调,这些民间歌曲文化很可能就是沿着这条赣鄂通道,传送到奉新。在网上查了一下,现在的阳新,已经没有这种民歌存在。而事经多年,奉新的长调估计也早已不存在了,一种多么美好的历史文化消烟云之中。所以,与其说是寻到了一篇老文字,不如说寻到了如烟一般的文化遗憾,至少,我个人体验是这样的。

是以,贴旧文检讨之。

奉新是个好地方山歌(记忆中的奉新山歌)(2)

奉新山歌——江西山歌的一枝奇葩

奉新县位于赣西北,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属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县域面积1642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鲜明的民歌,其中以山歌最具有代表性。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山歌形象而生动的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因而得以长期流传。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专家们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吟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它们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

江西省有丰富的山歌留存,历来,江西山歌是以赣南客家歌为代表,尤以兴国山歌著名。唱腔开头是一声独具韵味的“吱呀嘞”,接着是一句或两句歌头,定下一首山歌的内容和韵脚,结束句前有句呼应声“心肝哥”或“心肝妹”等衬词,它使山歌有亲切感,同时也预示了结束句的到来,形成赣南客家山歌独一无二的风格。

而奉新山歌,却极大的有别于赣南山歌,主要体现为:奉新山歌多以见景生情,即兴起唱为主,歌词有两句段、五句段,甚至更长些,歌词多用比兴手法。这很类似上古时期《诗经》、“楚风”的吟唱方法,回环往复,歌咏深切。同时,由于奉新山歌的即兴性,加上经常变换句子,所以旋律不是很定型,节奏比较自由,滑音和拖腔上多原位颤音,曲调高亢嘹亮,通俗易唱。其次,奉新山歌有特色明显的急板山歌,这些急板山歌往往以每分钟180拍以上的速度唱出来,词句清楚,情绪充沛,极富于表现性和音乐感染力。

明朝文人冯梦龙曾采集编纂《山歌》一书,收吴歌356首,桐城时兴歌24首,这是中国明代民歌专集。冯梦龙在书前的《叙山歌》中,对民歌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它的价值与社会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扼要的阐述,是一篇较早的民歌短论,他在叙中写道:“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山歌与诗经、楚辞是同出一源,而分属诗坛文人感怀与田夫野老信口寄兴。这正反映了奉新山歌的回环复咏源头之因。

从奉新地域色上,奉新地处赣鄂相交之区域地,且历史上有一条由奉新经修水往湖北古驿道,所收集的山歌也主要留存于这一条古道边的众多乡镇,特别是山区。因此,可以这样来说,奉新山歌呈现出客家山歌和吴楚地方民歌交融汇合后的特色,明显不同于赣南山歌。是江西山歌中的又一地方特色。

奉新山歌第三个特点是节奏明快,以欢快直露、纯朴真挚见长。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粗犷、纯朴、诚挚的情感,因而没有那么多的哀怨忧愤,而形式上又多是自由歌咏。

上世纪初,奉新曾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根据地,先后建立过百丈苏区、五梅山苏区等根据地。由山歌改造而出现的革命历史歌曲也成为独具特色的奉新山歌。流传于奉新的《十里亭》这首革命歌曲,是奉新民歌中仅存的一首商调式山歌。这首歌曲调优美、深情、动人心弦,其旋律的华丽、活跃、健康、流畅以及大幅度的音节跳跃,更是民歌中罕见,这首山歌可以和我国最优秀的民歌相媲美。2005年,奉新县文化局在原曲基础上改编的《十里亭》在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分获编创、表演二等奖。使革命历史山歌成为奉新山歌的第四亮丽的特点。

为挖掘整理奉新山歌,1982年,奉新县文化馆派专人进行了普查和挖掘整理,出版了《奉新县民间歌曲集》,保护和留存了一批奉新山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奉新山歌已濒临消失的境地。奉新县也正在大力挖掘和保护这一民间音乐。我们更愿意相信,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大力重视和抢救下,“奉新山歌”这一有着浓厚地门店特色和历史传承渊源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重现它的光辉,成为江西山歌里面的一枝奇葩。

奉新是个好地方山歌(记忆中的奉新山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