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经过市区多个红绿灯路口,可以一路绿灯通行,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记者日前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了解到,惠州市区(惠城区、仲恺区)目前共有47条“绿波带”,平峰时段规定时速内,驾车沿“绿波带”一路畅行并非难事。但高峰期受车流量增大、横向交通干扰等因素影响,经过个别路口还需等一等红灯。

为什么开车感觉那么难(终于明白开车为啥)(1)

市区一些主要路段路口设置“绿波路段,建议限速通行”的温馨提示。 记者李松权 摄

“绿波带”多能合理分配时间

“绿波路段,建议时速50公里。”不少市民发现,自去年以来,市区不少路口上方红绿灯一侧,陆续安装了一些电子交通诱导屏,其中既有最新路况信息发布,也有关于“绿波路段”的提示。

原来,绿波路段也被称为“绿波带”,通常是指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该路段的车速后,要求红绿灯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将车流所经过各路口的绿灯起始时间,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现在红绿灯设备,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车流及时调整秒数,确保合理分配时间。

驾车在市区江北、麦地、东平等地,发现这样的“绿波带”还真不少。3月4日晚11时许,记者驾车从三环南路右转驶入麦地南路这条“绿波带”,沿途虽然有8个红绿灯路口,但一路驾车却非常顺畅,刚从一个路口驶出不久,就发现前方红绿灯就要转变为绿灯。平时要10多分钟的路程,这次只需短短三四分钟就通过了。

然而,并非所有“绿波带”都能这样。3月5日早高峰8时许,记者驾车经西枝江桥、东湖西路、东江大桥去市区江北,这条“绿波带”上只有4个红绿灯,路程也比麦地南路少了很多,但全程用了将近20分钟,才到东江大桥南桥头。

对此,市民张健军也深有体会。“原本一路绿灯的路段,有时遇到一个红灯,结果一路个个是红灯。”经常经市区三新南路前往龙丰的张健军发现,过了晚上8时许,该路段车流量仍然较大,之前基本上可以一路畅行的路段,如果车速控制不好,就会遇到红灯被堵在路口。

“绿波带”限速40至50公里

驾车经“绿波带”为何有时可以一路畅行,有时却要处处等红灯?“‘绿波带’通行效果虽然明显,但也受路口间距、横向交通干扰、实际车流量增大等因素影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认为,当道路受早晚高峰交通流量过大、突发交通意外造成拥堵、横向交通干扰导致车辆无法匀速前行等因素影响时,“绿波带”将无法体现“绿波”效果。

如果“绿波带”上行人和非机动车过多,车辆需要直行,而非机动车又要左转,相互之间就会存在通行“矛盾”。此外,一些非机动车、行人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机动车道上随意变道、肆意行驶,后方车辆达不到标准速度,“绿波带”也会达不到应有效果。一旦车流量增大,车速相应变慢,设计中的一路绿灯通行将会变成一路红灯,处处受堵。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确保‘绿波带’畅通。”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市区惠州大道、云山路、麦地南路、三新南路等47个路段设有“绿波带”,主要分布在惠城区江北、东平、麦地、龙丰以及仲恺惠环、陈江等区域。其实早在2002年起,市区一些路段便陆续设置了“绿波带”。后来,随着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市从去年开始在市区一些主要路段路口设置了一批电子交通诱导屏,除了显示最新路况信息外,还会不定时显示“绿波路段,建议限速通行”的温馨提示。

“市区道路‘绿波带’一般时速限制在40至50公里之间,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该负责人认为,“绿波带”一般在平峰时段道路非饱和状态下才有效,且有一定的限速要求。同时,“绿波带”要充分发挥作用,还应建立城市道路网络分流,分流主干道上的车流量,以及通过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综合治理,提高车辆行进速度。接下来,市交警部门将继续优化常发性拥堵路口,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对市区其他合适路段进行跟踪观察,进一步扩大“绿波带”范围。

来源:惠州日报

采写:记者刘豪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