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度里,对掉书袋的解释是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现在说到掉书袋这个词,可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在显摆,在炫耀自己知识渊博。

2.

我好像遇到过两三个这样的人,说话时三句不离谁谁谁说,谁谁谁说,不过说真心话,我真的从来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我丝毫不觉得他是在卖弄,只觉得他读书很多,他这是在分享,我挑其中自己有用的为我所用就好。因为他引用的那些话,很多是我没听说过,正好借聊天的机会学习。有点真人图书馆的意思。再有就是要引以为戒,避免自己说话时这样,就可以了。

3.

在得到,看到了一个词,叫“思维密集度”,就是别人准备这份读物所花的时间,除以你阅读这个读物所花的时间。比如人家用了1000小时才写出这么一本书,你两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是500。一本书,你5小时读完,人家作者写的可能是15年的经验。所以读书是最划算的。爱读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爱看纸质书的人,在现在看来还是挺难得的。

这里先不讨论真正的学习是什么,如何读书才叫真正的读书。只爱读书这一件事,就值得推崇。何况掉书袋还把那些看过的书都记在了脑子里,还能随意抽取出来,相对那些只刷视频打游戏的人来说,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先不说看的都是什么书,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单单爱看书常看书这个动作,而不是看手机,就已经是孩子很好的榜样了。

4.

我如果跟别人说任何引用别人的话,我也从来没想过,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学问。纯属是认同那个人说的,还没有想出比这更恰当的话来。还有引用,目的之一也是为分享。就像朋友圈,现在朋友圈变成了收藏室,发的东西几乎都是仅自己可见了。其实发到朋友圈里的东西,也从没想过炫耀这回事,因为单纯只为炫耀的话,可炫耀的东西那就太多了。

所以,我觉得,说别人掉书袋,有那么一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

缺少什么才会展示什么,说明他很重视那些东西,重视书籍,我觉得总比重视奢侈品展示奢侈品好点,所以对被称为掉书袋的人我觉得应该报以同情和理解。

用同理心来理解的话,就配合他一下,你需要展示,需要别人的肯定的话,我就满足你一下成全你一下就好。我也不损失什么。一个人内心得到满足了,我觉得他也就不再总想着展示了,因为并不需要了。

5.

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名人演讲,讲话或者写作时引经据典,就丝毫没有违和感,还会让人觉得他之所以成功,和饱读诗书有一定的关系。普通人引经据典,就好像是在显摆,卖弄。好像名人才有权利,可以引经据典,普通人没有成功,就没资格一样。

有种成王败寇的感觉。

这算戴有色眼镜看人吗。

6.

沈从文先生写作是从来不引经据典。林清玄先生写作是从来不用成语。我的感受是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有足够的自信。可能他们想的是我要有我自己的思想,我自己的语言。两位大师的写作方式可以当做参考。

7.

我的写作是特别爱引经据典的,其实我的写作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写作,只是我的日记,只是我的大脑的一个储藏室而已,我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那些对我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我的笔记一样。我在公众号里写的东西,也不发朋友圈,不宣传。就像我的朋友圈一样,我写的那些东西几乎也都是仅自己可见。

断舍离清理旧书(掉书袋也挺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