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一)

· 黃簡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寫於溫哥華。一九九五年六月二日至五日《明報》加東版一連四天刊載。

緣起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加拿大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省長哈克宣佈,中文將列入省試科目。這意味著,十二年級的中學生參加省試時可以選擇中文科目,而成績會計入大學新生的總成績中。近年來,大批華裔移民湧入哥倫比亞省,華語使用者人數已經排位元第三,僅次於官方文字英語和法語。中文報紙、招牌、廣告在溫哥華隨處可見,哈克省長的決定,正是反映出哥倫比亞省這一變化。  

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中文(简体字还是繁体字)(1)

但哈克沒有想到,中國人現在使用著簡繁兩種字體,學生該學哪一種,考試應考哪一體,眾說紛紜。大陸移民比較傾向于簡體字,港臺移民幾乎一邊倒地擁護繁體字,海外的出版物全是繁體印的,甚至大陸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是用繁體印刷的。大陸移民也有人希望孩子學繁體,因為他們到海外後,不能不讀繁體的出版物。 

 哥倫比亞省當局最後決定簡繁並存,中文學校必須教授簡體字,而同時教師可以講授繁體字。在省試時也可以選擇任意一體。這樣決定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倒楣的卻是學生。中文原就不好學,現在又要加多一種負擔,其效果也就可想可知。  

我在這背景下,寫了《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一文,一九九五年六月二日至五日在加拿大《明報》一連四天刊載,引起廣泛注意。英屬哥倫比亞省中文協會曾召開一次會議,就繁簡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我也是被邀請者之一。  

漢字使用兩種字體,反映了中國目前分為海峽兩邊的政治現實。海峽兩岸不但字體不同,習慣用詞也差異甚大。戰國時所謂「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現在也差不多如此。文字的問題,不僅僅是語文問題,關係到文化傳承和國家穩定,其意義值得深思。  

這篇文章是在國外寫成的,當時尋找資料非常困難,至今已經十五年了。我注意到最近內地又有關於簡體字的討論,所以將此文找出來,略加修改,放上網誌,或許對有興趣研究這一問題者,有些參考價值。

2009年5月11日於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