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1)

王丹凤

在特殊的岁月里……

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峰期。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王丹凤志愿报名,随上影厂几百演员与行政人员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务农,进行劳动锻炼,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厂里决心很大,把每个人的户口都迁了过去。大家下田、插秧、翻土,这种真正的农民生活一干就是半年。随后,王丹凤和上官云珠一道,从农村赶到地处闵行区的上海电机厂,在车间第一线又整整干了3个月。

这时,由黄宗英和顾锡东担任编剧的《你追我赶》,作为当时流行的“艺术性纪录片”类型,正在上海的天马厂进行拍摄。曾经与王丹凤进行过一次艺术合作的导演叶明,特意挑选了有农民生活体验的王丹凤扮演农村姑娘周耕香,进一步开拓她的戏路。扮演农村姑娘,这可是王丹凤从未经历过的崭新角色。她外表洋气,皮肤白嫩,于是,王丹凤穿上了农村姑娘的粗布花衬衣,挽起了裤腿,挑起了扁担,插起了秧,努力改造着自己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部影片中,为了适应形势,王丹凤第二次实现了由表及里的大跨度改变戏路。她以出众的表演才华,仅凭6个月的下放锻炼,对角色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但是,由于在特定时期只顾追求进度而不讲艺术质量,影片粗制滥造,成为一部过眼烟云之作。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2)

王丹凤在《春满人间》中饰演朱秀云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文化部确定18部献礼片之一的《春满人间》,是天马厂拍摄的热情歌颂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积极抢救劳动模范的主旋律影片。这部影片,依据上海钢铁厂劳动模范邱财康奋不顾身抢救一炉钢水,被严重烫伤的真实事例创作编写而成。影片由白杨、白穆、卫禹平主演,导演桑弧亲自点将,要四十年代就与自己合作多次的王丹凤,来扮演以邱财康为原型的剧中人丁大刚的未婚妻——公共汽车售票员朱秀云。这部影片虽然同样是在“大跃进”年代中所出现的真人真事,但高明的编导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当时流行的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性纪录片”类型,而是摒弃“纪录片”,在“艺术性”上下了大功夫,做足文章,故使得影片较好的将思想性与艺术性融汇于一体。在建国后,王丹凤第一次出现在彩色影片中,让广大观众惊喜地发现她的彩色银幕形象又是另一番的别致与美丽;如果说黑白片中的王丹凤是那种娟秀、灵气的自然美,那么彩色片里的她似乎又多了一层典型的高雅、端庄的成熟美,尽管王丹凤在这部影片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普通女工。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3)

《风流人物数今朝》剧照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4)

《向阳花开》剧照

1960年,王丹凤在三年自然灾害压缩拍片的期间,又接着参演了由天马厂和海燕联合拍摄的,同样是反映现实题材的《风流人物数今朝》和《向阳花开》两部影片,这也是在“大跃进”运动尾声中拍摄“艺术性纪录片”的收尾之作。

从“大喜”到“大悲”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5)

王丹凤在《桃花扇》中与冯喆配戏

1963年对王丹凤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王丹凤又增添了一个崭新而独具魅力的银幕形象,那就是在西安厂拍摄的历史故事片《桃花扇》中所扮演的绝代名姬李香君。

在此之前,王丹凤在天马厂主演了只有6本的短故事片《女理发师》。开拍前,导演丁然挑选了从来没有演过喜剧的王丹凤,在这部充满着讽刺意味和喜剧风格的影片中,让她尝试着显露出喜剧表演的才能。王丹凤果然不负众望,剧中的女理发师华家芳较为夸张的表演动作,她拿捏得恰到好处。影片开头女理发师的出场,经过导演的精心安排,王丹凤边练习理发,边手舞足蹈的表演,立即把观众自然引入到喜剧风格的剧情之中。此外,王丹凤继《护士日记》之后,再次展放歌喉。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6)

在《女理发师》中,王丹凤首次尝试喜剧表演。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7)

为了角色需要,王丹凤经常深入生活。

演唱了影片开头的那一首轻松、明快的小插曲。《女理发师》上映后.得到了圈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人们惊喜地发现王丹凤努力开拓的表演戏路,显现出她精湛而深厚的演艺才华。1962年.王丹凤被文化部评选为“二十二大明星”之一。随后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活动中,王丹凤凭借着《女理发师》中的华家芳,在众多竞争激烈的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而出,所获选票位居于王晓棠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金环和银环、吴文华的《南海潮》中的阿彩之后的第三名。可惜的是,这一届的“百花奖”评选活动,由于受到政治气候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当时文艺界正在开展批判“名利思想”的冲击,以及渐渐展露锋芒的江青的极力阻挠,最终没有举行公开的颁奖仪式,被迫取消。

《桃花扇》,是一部影响广泛的经典名片。当时电影文学剧本在送审的时候,曾经遭到了江青等人的极力反对,她气势汹汹地叫嚷道:“这又是一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旧戏,你们应该要学习上海文艺界、电影界的‘大写十三年’,多抓现实题材。”但是,编剧梅阡和导演孙敬却不屑一顾,认为艺术创造应该题材广泛,符合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在编导的积极操作下,西影提前召集好充足的人马,摆开架式,在剧本审查通过的消息确定后,就立刻在电影棚里开动摄影机拍内景。王丹凤一路风尘、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西影之后,特别关注地问编导,与她配戏的男主角是谁?随后坚持推荐两年前已经从上影调到峨影的昔日同事冯喆来扮演男主角侯朝宗。

冯喆出众的才华和炉火纯青的演技人所共知,西影同意了王丹凤的请求。冯喆结束《金沙江畔》后来到片场,对于王丹凤的大力引荐,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激之情。1948年,冯喆初登银幕时,就曾经与王丹凤共同主演过影片《鸾凤怨》,没料到时隔16年两个人再度联手,大家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在剧组,两个人说笑着试装换装,其焕然一新的古装造型,令导演和剧务人员顿感眼前为之一亮,他们的造型合在一起是这样的般配,真可谓是珠联璧合,简直是天生的“银幕鸳鸯”。大家纷纷发出感叹,感叹导演的好眼力,孙敬导演也乐呵呵地夸奖:“看来丹凤的眼光特别准确,真不愧为‘丹凤慧眼’啊!”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8)

《桃花扇》剧组合影,中间没有穿古装的女士是王丹凤的母亲。

正是由于编、导、演的通力合作,影片拍摄周期比预计设想提前完成了。王丹凤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李香君鲜明而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影片在最后令人折腕的“情碎桃花扇”的悲剧帷幕即将结束之时,把主题艺术化地推向了高潮。高明的编导,从最初传统古装戏中的“才子佳人”的旧式老圈子里跳出来.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赋予了影片全新的寓意通过李香君的言行,把热情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李侯相爱”的曲折剧情之中。影片在当时中国银幕上几乎是清一色的现实题材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备受瞩目。王丹凤和冯喆联袂主演新中国第一部“才子佳人”的古装故事影片,引发了广大观众强烈的观看欲。

从著名演员到干校农民

然而,一出催人泪下的《桃花扇》拍完后,还没有等到在全国公开放映,震撼大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引爆。作为“十大毒草影片”的《桃花扇》,继续演出和延续着银幕之外真实的悲剧故事。声势浩大,旷古未有的“文革”狂澜风起云涌,王丹凤的命运一落千丈而冯喆在1969年6月2日也死于非命。

在上海陕西南路陕南村王丹凤的家里,一批又批的造反派们打着“破四旧”、查“黑照片”之名,不知在她的家里肆意掠走了多少东西。王丹凤的丈夫柳和清,还有他们两个人的老母亲以及女儿们,每次见到凶神恶煞的造反派们不请自到闯进房门,就早已惊吓得缩挤在一边不敢吭声,任凭造反派们翻箱倒柜,四处搜查,然后像强盗一般抢走家中任何一件他们认为值得抢夺的物品。此时,王丹凤几乎在每一次抄家的时候,都早已在天刚蒙蒙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厂里和大家一起清扫厂里大院的垃圾。扫完之后,就被叫到指定的房间里,首先学习一段“毛主席语录”,再背诵一遍,接着就是听厂里的军宣队、工宣队和造反派的训话,并让他们写出过去从影经历等交待材料。当时王丹凤和白杨、黄宗英、白穆等人起关押在一间堆放杂物的房子里。有一段日子,每天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写出和上交所谓的“自我检讨”。王丹凤虽为“民盟”成员,但早年从影也只是一部接一部的拍戏,解放后更是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党靠拢,从来没有任何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关系,所以,对她的清查始终没有任何意外的发现。

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上影厂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一些居心叵测的势利小人出卖良心,保全自己,从暗地揭发到公开陷害,使许多无辜正直的人遭受迫害。而王丹凤始终是默默的、顺从的听从造反派们的使唤,从来不顶撞一句,总是随叫随到、任人摆布,没有发出一句对形势看法的议论。因为王丹凤深知形势的残酷性,如果多说一句稍有不慎的话,就会“祸从口出”,自身难保。

转眼间到了1968年,在秋风瑟瑟、严冬降临的时候,王丹凤和上影厂所有“牛鬼蛇神”,通通被赶到上海郊外的奉贤县电影系统所组织的干校农场里,去接受劳动改造。对于这次大规模的流放,王丹凤还是暗自庆幸,因为许多著名的、知名的演员和领导,有的已经被关押到黑牢里去,有的已经不知下落和去向,有的已经意外死亡。临行的头天晚上,王丹凤把家里的剩余物品又重新清理了一遍,把必需的物品都带在了身边。就这样,王丹凤来到了一片荒滩,一片盐碱地的奉贤农场。她停留在芦苇丛生的岸边凝神望着远处暮色笼罩的茫茫大海,心里泛起的是一片难以尽述的空白。嗨!自己的下半辈子自己的生命,就维系在这片荒滩野岭之上了,那灿烂的银海生涯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悄然中止了!

干校全部模仿军营,分成连、排、班,王丹凤所住的房子共摆了9张上下两层的单人床,狭小的屋子里一共住了18个人。居住环境虽然很差,但是等待着她们更糟的是那种强体力的劳动,这就是要让她们在农场里彻底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残酷现实就这样降临在每一个被改造的人的身上,每天陪伴着王丹凤的只有铁锹、锄头、扁担,她挖路、挑担、下田,年复年,日复一日,没完没了,没有盼头。王丹凤拼命追赶形势,不甘落后,尽管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疼,但第二天早晨仍跟着大家一起赶往地头、田间。心地单纯却又异常谨慎的王丹凤,只是默默地干活,甚至很少和别人交流。那个风光一时的王丹凤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已经渐渐淡化了,而在同行人的眼里她似乎还是和过去一样,她的为人处世、她的性格特征、她的言谈举止,都是那样的有分寸,令人难以窥透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多年以后,王丹凤才表露当时的心迹,她真后悔当演员,“文艺工作危险论”在她脑海里不但心有余悸,而且根深蒂固,恐怖至今!

“功德林”老板娘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9)

复出后拍摄的《儿子、孙子和种子》

暴风雨总要过去,黑夜的尽头是黎明!王丹凤和许多侥幸从十年动乱中活过来的人们,终于重新迎来了日出时分。从1978年开始,王丹凤在影片《失去记忆的人》中亮相,随后,又与韩非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并以1980年在峨影厂主演的《玉色蝴蝶》,再次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10)

《玉色蝴蝶》是王丹凤的息影之作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11)

《玉色蝴蝶》中,王丹凤和项堃可以说拼尽全力,但是观众并未完全认可。

《玉色蝴蝶》可以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是却给演员们留下了一种并非满掌声和鲜花的议论。影片描写的是日本姑娘竹内君代与中国留学生慕容秋四十多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虽然是部充满着人性和亲情的影片,尽管年过半百的王丹凤凭借高超演技和化装技能,饱含深情地在银幕上表演了女主人公的少女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纠葛。但让一个演员,特别是一个著名的演员去一气呵成同一角色,难免遭受种种非议,这对王丹凤本人来说,似乎过于苛刻,也显得太不公平。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12)

《玉色蝴蝶》拍摄现场

《玉色蝴蝶》之后,王丹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她想到了偃旗息鼓,她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年龄和演艺事业已经真正步入晚年。虽说她为了竹内君代苦练日本标准跪姿,反复上下跑楼梯,不顾年龄玩命的锻炼身体和想尽一切办法减肥,但是,这一息影形象并没有完全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对于王丹凤本人来说,是一个教训。从此,她选择上戏特别谨慎,没有完全合适的角色就坚决谢绝。此时,王丹凤的丈夫柳和清已经前往香港办起了名叫“功德林”素食餐馆,在当地海鲜流行、荤菜遍地的美食餐饮界独树一帜;特别是柳和清自己发明创造的“素食”,对香港和海内外的美食家来说,更是感觉非同一般。于是,王丹凤在八十年代完成系列外出访问之后,也夫唱妇随,于1992年定居香港,当起了“功德林”的老板娘。由于操作成功,财源滚滚,“功德林”素食餐馆已经继铜锣湾之后,又在九龙尖沙嘴发展了一个新的分店。

绝代佳人姐姐(绝代佳人王丹凤)(13)

1981年,王丹凤与香港同仁合影。

上图:1981年王丹凤与香港同仁合影。前排左起:夏梦、龚秋霞、王丹凤、石慧、朱虹;后排左起:齐峰、鲍方、柳和清、李萍倩、姜明、卢敦、陈静波。

对于演戏,王丹凤已经是上海滩上功成名就的老牌影星,自1941年从影到1980年息影,王丹凤已经整整在银幕上塑造了54个艺术形象,成为大陆电影圈内无人可以攀比的高产明星。她16岁踏入银海、60岁下海经商,在电影界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现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长期负责统战工作的王丹凤,对于倾情浇灌的“功德林”,夫妇俩潜心研究首创了几百种素食配菜,从而扬名香港饮食界,这可以说是王丹凤另外一种成功和辉煌,同时也是慈爱的上帝,来弥补她在“文革”中受尽磨难、空耗岁月的一种精神补偿吧!

(文章选自《大众电影》2003年第八期 文/刘澍 编辑配图/梧桐老片坊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