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均以高尚的人品来赏兰,并将人品赋予兰。他们传承了我国兰文化以善为基础的本源,将善提升为美和真的结晶,善成了赏兰审美的灵魂。以致离开了善就无所谓美和真。

香兰作为观赏植物不仅拥有广大的爱好者,而且成为诗歌、绘画和工艺品等寓意和表现的题材。自古以来,养兰、咏兰、画兰、写兰者来去匆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品种和墨宝。纵观古今中外,不乏通过香兰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心性、培养情操的事例。

香兰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香兰文化。香兰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至1000年。在当时成书的《诗经》中,有一首描写陈国风情的诗防有鹊巢,诗中首次出现了兰科植物的名称,可见香兰深远的人文底蕴。

香兰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拥有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气质,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

它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因而很多文人墨客又常常以香兰君子自称。香兰的历史久长,又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古往今来,不论帝王相将、朝士布衣、诗人词家、缁流羽客,无不与香兰发生或多或少联系。那么香兰还有哪些有趣的人文知识我们还不了解呢?

香兰的来历(活跃在华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1)

香兰有多少个别名?

古人总是会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手法给香兰取许多美丽动听的别名,这种别名多用借代、夸张修辞手法,或取其一端替代之,或引用经典称呼之,韵味深美,令人回味。因此香兰的别名不止于一篇兰的赞歌,一首兰的乐章,也是有关香兰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国香是香兰的最高荣誉,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称赞香兰:土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香兰又称古香,以古形容香,不仅指此种香馨时间久长,而且质地纯良,古朴雅洁。

元代萨都刺《兰皋曲》七言古诗中说:幽兰日日吹古香,美人不来溪水长。意指兰等待着美人,只有美人才配得上享受这阵阵的幽兰古香。

许多植物,特别是花卉都有馥香,然没有兰的馨芳,故人们称香兰为香之祖。清代汪灏等著《广群芳谱》卷四十四: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常开于春初。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故江南以兰为香祖。《清异录》亦载: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以兰为香祖。

人们也称香兰为王者香,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猗兰操序》:“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古代的奇花异草,最大的享受者,是帝王后妃,是达官贵人,是豪门世绅,王者香可以理解为是供帝王欣赏的兰花,而孔子所谓的半当为王者香,又有香兰是香者之王的意思,示幽贞雅淡,芬芳袭人,然调高和寡,独茂壑谷。

香兰的来历(活跃在华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2)

古人认为香兰是天下第一香的花卉,《广群芳谱》云:兰无偶,称为第一香。意指再没有别的芬香能与兰香并驾齐驱,因此它是独占鳌头,为第一香,又称天下第一香。《幽兰赋》则认为: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汛皓露则花飞九畹。兰哇国香,清风远播,谓之十步,则是讲在一室之室,幽香不绝。韩伯庸《幽兰赋》也记: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故以十步作为兰的代称。

古人偶尔把香兰的资态特征作为香兰的别名,如杨万里五言古诗《题蕙花初开》:灯梦得幽馥,月写传静姿。静姿表现了香兰素静雅致的生态,因此古人也称香兰为静资。香兰叶上耸又自然弯曲,甚为闲适优雅,陈有章《幽兰赋》一开始就写此情状:翘翘嘉卉,独成国香……,所以紫翘十步,名转九畹,自下并高,结根耸干,布叶愈密,重阳未晚。所以香兰又作紫翘名。

从以上语林辞海中,我们可以看到香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如一个活跃的元素,可以与多种词素、词、词组结合,从而出现一个个新的词、新的成语,并从众多诗赋散文中,出现了一个个趣味横生、生动隽永的香兰的别名。

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我国的香兰是如何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了人们观念形态的种种文化现象中。

香兰的来历(活跃在华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3)

赏兰文化归功于孔子和屈原

中华花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了兰花,并由仓颉创造了兰、蕙等字,文字起源即文化起源是毋庸置疑的。《路史》中说: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名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

这些虽是传说和神话,然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兰文化与我国文化是同时起源的,而且起始之时将兰视作仙草,以致数千年来,我国人民认为兰非一般凡花俗草。《左传》记载燕姑梦兰生子的故事,《诗经》中有秉兰之诗句,这证明在孔子之前,兰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孔子赏兰于幽谷,曰: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且颂兰为王者香。孔子的赏兰颂兰,其功在于传承而有创新,悟兰有育人善化之能,留名言教诲后人,将兰提升为善良之花。屈原行吟潇湘以兰为伴,喻兰为美人,唾弃兰芷变而不芳兮为变节的小人。屈原继孔子之后赋予兰高尚完美的人格,将兰演绎为君子之花。

香兰的来历(活跃在华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4)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均以高尚的人品来赏兰,并将人品赋予兰。他们传承了我国兰文化以善为基础的本源,将善提升为美和真的结晶,善成了赏兰审美的灵魂。以致离开了善就无所谓美和真。这种由孔子和屈原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倡导的赏兰理念,被以后的历朝历代传承和发展,成了我国人民赏兰和兰文化的主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的含义引申到“兰文化”上,就是人们在对兰花的不断认识过程中,将兰花融入生活,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结。

兰文化的涵义广泛,表象上是对兰花植物的认识、分类及相关种养经验等的总结,而更深层次的引申是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形成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升华。因此我们了解越多关于香兰的人文知识,越能明白我国深邃的植物文化。

【参考资料】

《香兰的历史记载》

《香兰的人文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