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吴伯凡老师一起学习《道德经》,这部万经之王,区区五千言,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读过《道德经》,你会觉得《论语》就是个小弟弟。初读《道德经》,你大概率不会茅塞顿开,反而会变得越加的困惑。
所以,要读懂《道德经》首先就得了解它的作者——老子,其次就是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比较流行的说法之一是“老”和“李”在当时读音相似,李姓来源于老姓,我个人觉得存疑,因为战国时期比较有名的还有李牧和李斯,也未闻他二人跟老姓相关,而且李姓为大姓自然老姓也不在少数,但是史书中鲜有老姓人物记载,所以逻辑上不通。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长得老,生下来看上去就像个老头,我觉得当时能被成为“子”的都不是一般人,不太可能以貌取人。所以,我更同意“老”和“子”同为尊称的说法,说明后人对老子本人的一种敬重。
那么老子是干什么的呢?老子是个当官的,而且诸子百家里,老子的官是含金量最高的。他是东周的一名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和国家天文台台长。在守藏史这个位置上老子掌管天下图书,别人看不到的书他能,所以在当时老子就以博学闻名。老子20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守藏史这个职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36岁的时候受到了权贵的排挤,被免去了守藏史一职。于是,出游鲁国,遇见了当时只有17岁的孔子。5年之后又被召回官复原职,55岁时因所管辖的典籍被王子携走到楚国,再次被罢官,回故居。随着东周的衰落的腐朽,80多岁的老子决定出函谷关云游,归隐老君山。
《道德经》的写作背景
据说老子活到了101岁,但是他一生只有《道德经》一书。按照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也不该问世,因为老子提倡“无为”,提倡“行不言之教”,写出来了就变成了“有为”和“立言之教”。写书这个动作本身就违背了老子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能读到《道德经》,还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关尹子,如不是他的请求老子西出函谷关前写本书赠与,老子也不会留下五千言。
这个关尹子,名喜,当时是把手函谷关的总兵,他知道老子讲道已经名满天下了,就连孔子都向老子求教过。于是就拦住老子不让出关,除非老子把他关于“道”的思想留下,不然不让过关。老子无奈,只好逗留在函谷关,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多字。书刻好了,没有书名,老子就出关了,后面他做了什么——莫知所踪。
一个关卡总兵,会让老子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其实就是当时周朝分封的那些诸侯国里面的王侯将相们向老子提出问题,老子给他们的答案。所以,老子的五千字全部是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玄妙、深奥、晦涩、难懂也就不足为奇。后来有人把这五千字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道经》、《德经》两篇,命名《道德经》。
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