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德经》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的地位跟《论语》一样重要,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典籍。听倒是不少听,但真正完完整整读下来的人不多,作为普通人来讲,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有几千年之久,其中的语言晦涩难懂。但对于其中的一些名言名句,我们倒是比较熟悉,耳熟能详的一句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这个人,讲的话十分精炼精辟。生活当中,很多人解读这句话的方式都是顾名思义,这句话的意思不难懂,但是这句话背后所包含的意思,恐怕很少有人能理解透彻。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1)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古代的典章制度,古人讲究立德立言,所谓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立言就是创立学说,为后世留下楷模。而老子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了,留下的话基本句句都是经典,不像一些人,写了一辈子书一句话都留不下来。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2)

研究文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要想研究透彻,必须得知人论世,即了解一个人的生平和他著书立说的背景。那么我们首先考虑一下,老子他老人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句话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比孔子还要大二十多岁,春秋是一个乱了套的时代,在外你征我讨,天下大乱,各种打仗;在每一个诸侯国的内部都是忙着争权夺利,以下僭上,霍乱宫廷,盘剥百姓,权力争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治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难事,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局面,哪能如此的悠闲自在?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3)

所以,首先我认为,老子讲的这句话,是他理想中的一个治国主张,他要力挽狂澜改变春秋混乱的局面。在老子设想下,治国应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不是神神秘秘的,而是按照大道来治,没有什么血雨腥风,没有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不认那种情况的出现,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共同生活,共同努力,一同奔向小康社会。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4)

其次,这是老子一种辨证的处理问题,即——大事当小事,小事当大事。其实这个世界说白了,很多事情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基本都是一通百通。大事情可以当作小事情去处理,小事情也可以当作大事情去对待,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在老子看来,那种完全放松的治国态度是不存在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让所有国君都能以比较轻松、比较自然、比较自信的方式处理国家大事。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5)

再者,这还是老子一种“乌托邦”式治国主张。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老子设立的这个情境下,治国都变成了一种境界,每个人都非常自然,国君都能使老百姓接受自己的主张,接受自己设立的规则,用不着去治理,用不着用刑法和条例吓唬百姓。在这样的管理之下,老百姓们都安心、放心的接受这种观点,觉得所有的主张都是自己应该去做的,应该去规范的,是自己主观的去接受的,而不是被强迫着去接受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6)

以上所述,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解读,其中不乏有很多个人的主观见解在。其实在对待经典的态度上,我个人比较持人人都能解读经典的态度,就像欧洲宗教改革一样,每个人都能够解释《圣经》只要合理,而不是只有传教士能去解读。人要想变得见解深刻,除了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更得需要阅读经典,看一些自己能力理解范围之外的,这样自己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大。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用太复杂(治大国若烹小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