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生的格局(王阳明好高骛远)(1)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王阳明《传习录》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的很多儒生根本没弄明白圣人学说的根本,也不知道体察扩充自己的良知良能,反而去追求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顾实际情况,去做自己不能做也做不好的事情。于是,求知变味了,成了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的人。这就好比桀、纣要做尧、舜的事业,怎么可能呢?终年碌碌无为,直到终老死去,都不知道到底成就了些什么,真是悲哀呀!

这其实是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要好高骛远,而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好高骛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这不但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导致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最终也只会使自己失望、深感挫折。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懂得顺应万物、顺应规律,不要和万物规律对立。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懂得顺应时势和万物规律作出改变,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说人生的格局(王阳明好高骛远)(2)

有个故事,有一位得道高僧隐居在深山中,听到他的名声,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求他指点迷津、点化心智。

当寻找他的人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但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照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回答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够用。贪婪只会适得其反。”众人仍然疑惑,于是高僧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挑两桶满满的水。结果,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洒了不说,膝盖还摔伤了。

见此情形,高僧说:“水没了,还得回头重新去挑;膝盖受伤,水还会挑得更少。”众人于是问: “那么大师,究竟应该挑多少水呢?”高僧笑道,指着桶里说:“你们看。”

众人望去,原来桶里画了一条线。高僧说:“这条线就是水桶的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这是水桶能够承受的极限。一开始会常看那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不用看就能感觉到合适了。这条线实际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高僧回答:“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秤,对自己的评价要公正、公平、不轻不重。因为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在树立心中的志向时,要问清自己想要什么、应该要什么、可以要什么。懂得量力而为,再朝对的方向持之以恒,获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