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历代皇帝无不对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推崇备至。其父太祖高皇帝固然是统一女真诸部落,建立后金政权首创者,然而这个政权充其量算是占有东北的割剧地方的霸主而已。皇太极则不然,他不但是大清称帝第一人,更是八旗军队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实际奠基者。正因为如此,皇太极的子孙们最终给这位杰出的帝王上的美谥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并定其庙号曰太宗。

自汉以来,皇太极与汉之太宗刘恒、唐之太宗李世民、宋之太宗赵光义、明之太宗朱棣相比,其伟烈丰功丝毫不逊于这些以往的帝王。惜乎天不假其年,倘若上苍再给他几年时光,那么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大清第一帝就非皇太极莫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杰出的帝王在五十二岁的壮年就溘然长逝呢?这得从崇德六年(公元1640年)发生的三件大事说起。

皇太极要玉儿劝降洪承畴(崇德六年皇太极的几件大事)(1)

第一件大事是清军占领了整个辽东(宁远除外),同时消灭了明军在辽东的主力,更主要的是生擒了明王朝最后一颗救命的稻草,大明钦差大臣、蓟辽总督洪承畴。

生擒洪承畴之战是在明清之间关外最后的生死对决——松锦大战。这场战争在明朝来说是动员了举国之力,并且任用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非常得力的能臣洪承畴为主帅。明崇祯帝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彻底解决关外新崛起的皇太极政权。

战争的起因是清军围困明朝的关外军事重镇锦州。当锦州被清军围困时,明总兵锦州守将祖大寿上书崇祯帝以为,如果锦州沦陷于敌手,大明的军民在关外将再无立足之地。

正因为如此,明崇祯帝急命在镇压农民起义前线的洪承畴来京述职,并命他以钦差大臣、蓟辽总督的身份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带步骑十三万会兵于宁远,以图解救锦州之围,并彻底打败清军。

这场战争自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洪承畴率部入扎宁远城始,到第二年四月洪承畴在松山城被俘止,战争整整持续一年有余。

战争初期明军获胜,远在沈阳的皇太极闻迅忧心如焚,不顾自己患病,于八月日夜疾驰500里赶赴松锦前线。

皇太极到达前线时便不顾流着鼻血亲往战场观看两军战斗的形势,他在夸奖洪承畴用兵有方,吴三桂作战勇猛的同时也发现明军的短板。

皇太极要玉儿劝降洪承畴(崇德六年皇太极的几件大事)(2)

皇太极根据明军首尾不相顾的弱点,决定采用掘深壕断敌粮道之策。就这样,清军在一天之内从锦州西南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间的通道,一直到出海口,共掘了三道深八尺的深壕,从而把明军彻底包围起来,断绝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之路。

战争至此,本来洪承畴等人尚有可为,但远在北京的崇祯帝偏偏在这时听信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之言,逼迫洪承畴速战速决。这下子正中了皇太极的下怀,结果一战下来,除了吴三桂率三万残兵败退宁以外,明军几乎全军覆灭,就连主帅洪承畴亦在松山城陷落时被俘。

第二大件事就是明清松锦大战正酣时,沈阳传来爱妃海兰珠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得报后向多尔衮等人布置好最后的与明军决战,便立即赶回沈阳。遗憾的事是当他赶回沈阳时,宸妃已经病逝。

看着只有三十三岁的宸妃的遗容,皇太极悲不自尽,任凭皇后和诸王公大臣如何劝解,皇太极依然是几次哭得昏厥过去。

唉…行文至此,再加上我略读些清史,我方知清初两代皇帝——皇太极和福临是情种。

海兰珠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孝庄文皇后(顺治帝生母)之姐姐。她自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入住沈阳盛京皇宫时,一直以美貌与温柔著称于大内。其所生之皇八子竟然让皇太极下诏赦天下,光凭这点足见这个女人在皇太极心中的影响力。

皇太极要玉儿劝降洪承畴(崇德六年皇太极的几件大事)(3)

第三件大事就是皇太极凌迟处死了自己的最小兄弟,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费扬果。

本来说海兰珠之死让皇太极魂魄顿失,他可以拋去胜负未定的松锦战场回京探视海兰珠,可见这个女人在其心目的重要性是没有任何所能比拟的。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海兰珠治丧期间,由于众多王公不遵礼制,先后遭受处罚者达数十人。其中受罚最重者是郡王阿达礼与辅国公扎哈纳。

本来这件事就应该到此为止。但就在此时皇太极的亲弟弟、努尔哈赤的老儿子费扬果突然被奴仆告发谋反。

起初皇太极对此不甚重视,但告发者不但信誓旦旦的称费扬果早已和莽古尔泰一起谋反,更有甚者他知道宸妃之死不悲反喜,甚至不顾禁令在府中作乐。

听罢此报,皇太极根本没做任何调查,因为在他心里宸妃比任何人都重要,所以他就直接下令将弟弟处以千刀万刮之刑。

这桩冤案直持续到康熙年间,适逢康熙帝平反莽古尔泰兄弟之际,费扬果的曾孙尼堪请复宗籍时,康熙帝只能以年代久远之名恢复了这支皇亲的红带子的权力。

皇太极要玉儿劝降洪承畴(崇德六年皇太极的几件大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