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南农业大学将首批高考录取通知书交到投递员手中,2022年河南高考录取通知书收寄、投递工作正式开始。上午11点15分,已经有考生拿到了河南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

未来这段时间内,很多河南考生将陆续收到心仪学校寄来的通知书,这同时也意味着,部分考生将前往外省读大学。大家都知道,河南125万考生,但只有郑大一所211,实际上,有不少知名高校曾经来过河南。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

中科大毕业的南阳籍老校友王永民曾在演讲时提过一种说法:中科大当时想选址南阳,但是河南方面不热情。当时有人说,几万人来,南阳哪有那么多红薯干?这一说法无法验证真假,但在河南流传多年,也成了不少河南人吐槽的梗。每逢高考,就会被拿出来再掰扯掰扯。

其实,从1949以后,一共有7所大学来过来咱们这儿,4所因为种种原因走掉了,中科大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走掉的4所,还有3所是留下来的。你知道都是啥嘛?

懒人不看版

↓↓↓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2)

村花|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曾经离家出走(试图)

落户河南的3所高校

为啥都没留下来?

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华罗庚、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等一大批名师都曾在这里执教,它的建立被誉为中国科技史和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建校一年之后,中科大就被选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9年,当时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声称要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为了保护高校安全,政府下令将中科大等13所高校疏散到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3)

中科大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湖北,一个是河南

河南方面表示,南阳可以提供3000-5000亩的土地,但南阳本身却没有养活中科大师生的能力。

第二轮考察还未开始,安徽力邀中科大去皖建校,并表示已经在宣城找好了土地。

但考察组认为宣城条件太差,安徽立马就给出了第二个地方——安庆

考察组还是觉得安庆不好,当时安徽一把手李德生赶紧让人把合肥师范和银行干校腾了出来,交给中科大建校。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4)

后来局势变好了,中科大想重新迁回北京去,但安徽方面一直百般挽留他们,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后来中科大就成了安徽的名片之一。

这件事对河南来说,应该是一个遗憾。

与中科大版本类似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

作为13所的难兄难弟,地大当年也转战过大江南北。

据说,最初是决定迁往平顶山,但平顶山政府无法落实土地问题。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5)

1970年5月,国家地质总局批复同意地质学院迁往湖南石门县新建。

鉴于仓促决策,4个月后,地质总局又改了主意,将学校迁往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这才有了后面的中国地质大学。

一同离家出走的对外经贸大学,在河南有过简短的办学时光,但最终……还是回京了。

还是那个时代背景,对外经贸大学在一周内迁到固始一所中学内,继续文革,同时接受河南工农兵的再教育。

同样,固始吸纳能力也有限,承接不了那么多师生,外语系搬到了临近固始的息县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6)

息县风光

从1969年11月迁入,到1970年8月上级宣布学校停办,学校在河南办学10个月。

固始和息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敞开胸怀接纳了学校师生,并为师生的生活、工作和教学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

学校的师生员工也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挖掘引水渠道、“三夏”农忙和地方工业建设,由此与固始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1972年,对外经贸大学于北京复校。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7)

2012年9月25日下午,位于固始县慈济附中校内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隆重开园。

02

原本能有一所土生土长的211

然而最后只得到了校址

和那些外来户不同,河南原本可以有一所土生土长、历史渊博的百年211。

那就是中国矿业大学

追根溯源,矿大的发轫在焦作

20世纪初,长期攫取焦作煤炭资源的英国福公司,在修武泽煤盛厂附近的焦作村划了一块50亩的土地,投资办学,起名焦作路矿学堂

河南交涉洋务局选派提调田程认监督(校长),总理其事,首设矿物学门,学制四年,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专门人才。

这是外国公司提供经费在我国创办的第一所矿业大学,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学校。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8)

直到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学院西迁至陕西

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之间,学校曾在洛阳关林复校,又因为内战,转战过郑州苏州

焦作二次解放的第二年,学校才迁回焦作,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这一别,就是12年。

可好景不长,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

半年后,燃料工业部一纸调令,焦作工学院整体搬迁到天津,为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做准备。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9)

中国矿业学院办公楼(天津1950)

再后来就是1952年秋天,工学院正式落户北京海淀,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矿业大学。

留个河南的,只有继承了焦作路矿学堂校址的河南理工大学

03

走出去的4所高校让人扼腕叹息

但其实留下来的还有3所

首先是河南工业大学,它是从北京马尾沟百万庄大街走出的学校。

1956年年初,粮食部决定成立一所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三年后,粮食部决定把学校升级成学院。

可能是看中了河南的产量能力,也或许是为了支持新生会的建设,筹建处安排在了郑州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0)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粮食部在北京宣告,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粮食学校——郑州粮食学院正式成立,学校受粮食部和河南省双重领导、以粮食部为主。

1960年8月,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分3批搬迁郑州。

2000年,郑州粮食学院改名郑州工程学院,后来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了河南工业大学

再次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还是北京13所高校外迁。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先到了河北,成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址河北邯郸

到了1987年,为了学校的发展,决定搬离邯郸。

当时有5个搬迁方案,回北京、到石家庄、搬到天津、搬到四川、去到云南,都被一一否定了。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1)

河南终于主动了一回,上门找到水利部要学校,水利部考虑到黄委会在郑州,迁到河南也挺好。

写到这有种想哭的冲动,那13所高校里,终于有一所留了下来。

最后是河南科技大学

1952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新建了一所拖拉机工业学校

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

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拖拉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都被分到了洛阳拖拉机制造厂。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2)

1958年,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改名为洛阳工学院,作为国家农机教育的中心,洛阳工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2002年,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成为河南重点发展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

04

河南教育短板真的无法弥补了?

137所双一流,人人神往,但一想到河南只有郑大和河南,想哭。

但其实名校光环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类型的高校,值得我们去了解。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3)

有名校不安于脚下一亩三分地,跨向全国办分校;有城市不安于经济与高教资源不协调,大力引进海外名校。

也有高校完成了历史使命,将以别样面目示人;也有高校贴近市场办专业,让网红专业毕业生不再愁就业。

这些高校的存在,让高等教育立体多面、分层出彩,可以说是大学里的一股新势力。

第一条路是争取异地办学

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教资源,东中西部不均衡,东北、中西部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外流,东北、中西部一流高校,也在东进沿海,南下广东。

随着东北、中西部一流高校向发达地区聚集,有些已实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

2019年高考,哈工大(深圳)本科批次投档线比广东省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还高出127分。

哈工大在深圳校区并不是个例,不妨看看下图,有多少地方争取到了双一流的校区,而且,这只是一部分。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4)

对于河南来说,很适合争取中国农业大学来办校区。

河南拥有农业优势,能给研究提供样本。如果能培养农学高级人才,河南必然能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

第二条路是中外合办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批准了一系列规定,允许开办中外合办大学。

这类大学土洋结合,让人一度以为是野鸡大学,实际上,结合本土与国际名校打造的中外合办大学,受到不少经济发达但高教资源短缺城市如深圳、重庆的青睐,重庆日前还为此事引发热议。

由于引进了海外名校资源,中外合办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大多为海外深造,中外合办大学也便有了“在家门口留学”的称号。

河南考生的福音三所双一流大学(七所国字头高校来过却走了四所)(15)

宁夏、福建等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提倡中外合作办学,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对于鲜有一流大学的河南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或许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