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复读机”

这是来自网络,年轻的语言。 复读机=跟风,队列整齐的言论;

复读机,可能是怕承担责任,这句话如果从心理学来讲,这是“从众心理”。

你相信眼见为实吗?如果群体认为的真实与你的不一样,你的大脑可能就会放弃抵抗。

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今天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从众心理。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1)

从众心理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2)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第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大多数人的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第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是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的行为。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3)

第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对从众问题研究最为广泛的一位学者,从众效应也因他的一个著名实验又称为阿希效应,这个实验就是群体压力实验。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4)

实验中有 7人作为被试,其中第6人为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为阿希安排的实验助手,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A,B,C,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择了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的真被试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真被试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5个人的判断之后,他感到很困惑:是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的判断?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5)

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做了从众的判断。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6)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呢?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他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众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如何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本质是复读机)(7)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的从众性越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也越大,也就越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当身边所有人都做同一个选择时,不出意外你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在正确的事实面前,所有人都对你进行反驳的时候,你就会怀疑这件事情的正确性,这就是从众心理。

人类对于追随大众就像是一种本能(远古群居特性),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人们是来不及思考的,就像复读机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