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周报记者 郭薇灿/文 记者 伏志勇/图 通讯员 彭勇超

编者按

2018年6月16日,湖南省湘南监狱3名服刑人员踏上了端午离监探亲的回家之旅,他们回家了,那是生活的家。

3天后,3名服刑人员又带着希望和改造的信心走进了高墙,他们“回家”了,那是改造的“家”。

家是不一样的家,赋涵的意义也各有各的不同,但蕴涵的温度却是一样的,短暂的探亲之路让这3名服刑人员感触颇深,而他们的感受在监内暖心地传递着,一次又一次发酵…

湘南监狱怎样探视(归家路漫漫离别情依依)(1)

△离监探亲服刑人员向监狱长李世荣递交承诺书。

6月16日清晨,耒阳市湘南监狱外,杨燕伸着脖子向监狱大门张望。

7时许,厚重的铁门缓缓开启,刘铁生一眼就看见了妻子杨燕。换了便装的他,心情并不“轻便”,仰起头,一颗眼泪从眼眶滚落。

自2013年因盗窃罪入监,刘铁生已经6年多没回家。6年里,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新家的装修与搬迁,错过了陪伴腿脚不便的老母亲……杨燕独自撑起一个家,委屈、埋怨自然有,但更多的是对丈夫的牵挂。

两口子紧紧拥抱,久久不肯松开。

“回家好好跟家人团圆,18日下午记得按时回监。”监狱长李世荣提醒,刘铁生回头深深鞠了个躬,哽咽着点点头。

“我一定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好好陪伴家人过节。”从监狱长手里接过离监探亲证明书的刘铁生,坐着妻子的摩托车,踏上了回家路。

刘铁生能回家过节,得益于离监探亲制度。在省内,这次端午节共有13个监狱单位的21名服刑人员获准离监探亲,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局长钟艺兵表示:“湖南监狱系统离监探亲已逐步进入常态化,目的是要让社会的温暖透进高墙,让法度和温度有机融合,在守好底线安全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不再重新犯罪的守法公民。”

湘南监狱怎样探视(归家路漫漫离别情依依)(2)

△三名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在监狱警察的带领下离监。

刘铁生回家了

今年44岁的刘铁生,是耒阳市三都镇人。2013年8月,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6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

坐在妻子驾驶的摩托车上,刘铁生睁大着眼睛,眼前的这条路既熟悉又陌生,过往如电影般重现。那一年,他带着妻小从广东回到家乡,本想把新房装修完好好过日子,却在等待交房期间,一时糊涂干了傻事。丈夫入狱后,杨燕哭了整整3个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她白天上班,晚上买装修材料,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拉扯4个儿女。

“我离开的时候,大女儿才上小学,最小的孩子才2岁多。”刘铁生看着妻子,双眼通红,“这些年你受苦了。”“都过去了,回去看看吧,孩子们都在等着你呢。”杨燕宽慰着丈夫。

“在里面快6年了,家乡的变化真是大啊。”一路上,刘铁生感慨万千,他细数着自己还认得的为数不多的老街道,长吁短叹。想起每次经过监区3号门时,他和其他同改总会朝着监狱大门张望,偶尔从打开的门缝里瞄见外面的一花一木,都会觉得开心,“总是在想,外面是什么样子呀?自由实在太宝贵了。”

到家了。一进门,刘铁生就和老母亲拥在一起。几年来,与家人都是隔着玻璃见面,孩子们从来没有一次见全过,头一回畅快地拥抱。“可算回来了。”老母亲哽咽地念叨着。

刘铁生的父亲去世得早,今年68岁的母亲因为风湿腿脚不便,刘铁生服刑的几年,4个孩子全靠老母亲帮着带。

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刘铁生对记者说,看着孩子们在身边跑来跑去,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与踏实,他觉得一定要把将来的路走好,给孩子们一个幸福完整的家。

湘南监狱怎样探视(归家路漫漫离别情依依)(3)

△刘铁生与接他的妻子杨燕拥抱在一起。

湘南监狱怎样探视(归家路漫漫离别情依依)(4)

△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监狱长的担心

“让他们回家,我们身上得担责啊!”

3名服刑人员回家了,副监狱长雷铁兵的心里却不免忐忑。尽管现在监管手段多了。接到监狱长李世荣重启离监探亲的指令,雷铁兵心里还是没少打鼓:“万一出事怎么办?虽然李监表面不说,但我知道他心理压力有多大”。

服刑人员听说离监探亲政策,都向警察打听。刘铁生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还隔三岔五地询问自己能不能选上。“那阵子心里头真堵,千里挑一的概率,尽管希望渺小,但万一实现了呢?”刘铁生说,“没少胡思乱想,申请的人多不多?有没有人托关系。”

“这得担多大的责任,哪有什么暗箱操作?”雷铁兵苦笑道,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要符合各种条件,还得经过层层审批、多次调查。“小心筛选,驻监检察官全程监督。”

狱政科副科长谢辉松向记者介绍:首先,在押服刑人员申报离监探亲必须同时满足8个条件,其中包括原判有期徒刑及原判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执行有期徒刑二分之一以上,剩余刑期2年以内;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监后不再危害社会;离监探亲的对象仅限于父母、子女、配偶等。

第一级审批后会刷掉剩余的50%。“和刘铁生一样递交申请的服刑人员很多,但只有表现突出的才能入围下一轮筛选。”

每一级审批各有侧重,第一级由监狱内各监区摸排,包括服刑人员小组讨论,分监区警察集体评议,把名额留给“好学生”,注重发挥离监探亲制度的狱内激励效果。

第二、三级审批,监狱内不同部门对通过第一级审批后的人选进行再次审核筛选,最终报监狱长办公会审批。雷铁兵说,这个阶段会穿插狱内狱外调查,更多考虑离监后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

“不敢相信是真的”

对于狱内调查,刘铁生现在仍感觉很煎熬 :“同一个问题会被问7、8遍。”他也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合适,生怕说错话。

言者有心,听者更有意。警察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服刑人员的回答,通过大量数据比对分析,对他们进行危险性评估。“每个离监探亲人员身后至少有着45名以上警察参与其中,做了具体的工作。”雷铁兵说。

“你有机会。”折腾了好几天,从警察口中,刘铁生终于等到了希望,可惜高兴不到2秒。“再等等,还要到家里调查,有消息了再通知你。”刘铁生心里又没谱了。

最终,包括刘铁生在内,监狱初定了4名调查对象,分别对他们进行了狱外调查,到他们入监前主要居住地走访,了解其家庭关系等情况,听取社区、村支两委、派出所意见。调查后,结合案件在当地是否有重大不良影响,是否得到受害方的谅解,家庭关系是否稳定和睦等,3人通过了这轮筛选。

6月11日,临近放假前几天,最终名单总算公示出来。“好激动,都不敢相信是真的,通过反复确认后,心里才真正踏实。”刘铁生说,从公示之日到回家,他每晚都激动得睡不好觉。

雷铁兵也连着好几晚睡不踏实:回不回得来?有没有意外?万一有突发情况怎么应对?

一圈人紧绷着神经

“犯的什么罪,放出去会不会有社会危害性?”不光监狱担忧,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狱政科科长李振湘发现,一些受访对象虽没明确反对,质疑的声音还是有。“社会对离监探亲的完全理解接纳还需要时间。”

离监后如何监管、突发状况怎么应对,监狱上下都紧绷着神经,做足了功课。

首先是保证。“陪母亲,陪孩子,没有其他多余活动。”回家当天,湘南监狱为3名服刑人员举办了离监探亲启动仪式,刘铁生进行了表态发言,递交了承诺书。雷铁兵又强调了一遍纪律:回家期间禁止驾驶机动车辆、饮酒、另宿他地;离监探亲期间必须按监狱确定的方式每日汇报情况;不准在所在区县外活动,6月18日下午4时前要按时返监。

其次,监狱通过定位系统对离监探亲人员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对象一旦超出规定的活动范围,后台会第一时间收到报警,并实时启动应急预案。此外,监狱每天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离监探亲人员动态。“一个离监探亲人员回家后,至少有10名警察围着他转。”

雷铁兵知道,在每个离监探亲人员所在的辖区,还有一道监管。

6月16日一大早,刘铁生一到家,就径直去了居住地所在辖区派出所报备,提交监狱核发的探亲报到证。这两天住哪儿,在哪个社区、街道活动,有没有其他出行计划……派出所民警详细询问、记录,重申离监探亲期间的各项规定,并留下了刘铁生家人的联系方式,强调必须24小时开机,以便随时能联系到本人。

“人交到我们这了,不能出事。”派出所民警说,不只是防止脱逃,服刑人员是否出现突发急病,是否会有其他思想波动等,他们要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处置。

“‘监狱主导、家属接纳、部门联动、社会包容’,确保‘绝对安全’,一圈人都得动起来,确保服刑人员稳妥放出去、安全收回来。”李世荣对记者说,离监探亲不仅是对服刑人员的人文关怀,更展示了监狱的自信与担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彰显监狱依法治监、教育为本、向社会输送守法公民的理念。

归来话“回家”

如此大费周章,能否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

“真想回家,陪陪父母,吃一口妈妈做的饭菜。”“如果我能回去,就陪在父母身边,给他们干活、做饭,孝敬他们。”6月13日,湘南监狱提前举办了离监探亲推进会,为即将回家过节的3名服刑人员送上祝福。李想是刘铁生监舍的同改:“很羡慕他,同时也祝福他能回家团圆。这次我没被评上,一定好好改造,争取下次的机会。”

“现在家里都看网络电视,电影电视都能看。”“聊天用的都是手机微信,买东西也直接用手机付款了。”6月18日,回监后的刘铁生讲着回家后的见闻,监友们目不转睛,听得专注。他们都在刘铁生的分享里,想像铁门外的世界,有多精彩。

雷铁兵发现,刘铁生回监后,不少服刑人员都向他们打听,下次申请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符不符合条件。“离监探亲能将社会的温情、亲人的感化透进高墙铁门,温暖着一个监区乃至整个监狱的服刑人员,激发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雷铁兵说。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的积极作用十分凸显,”李振湘说,1名服刑人员,狱外有6名左右的直系亲属,再加上亲朋好友,在传统节点,他们能直观感受到亲朋的感化、帮教;狱内同一监区200名左右的服刑人员,可从探亲回监人员的口中,感受到温暖,触摸社会变化,激励他们更好地自我改造,真正实现了人本效果、执法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6月18日下午4时前,湘南监狱3名离监探亲服刑人员全部如期返监。此事产生的影响,如石投水,在整个监狱产生层层涟漪。

返监当晚,刘铁生在床头的床位卡上写下了自己的小目标:“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警察好担当,谢谢辛苦操劳的妻子和懂事的孩子,是你们给了我改造的动力,我一定要在剩下的刑期里加倍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回到你们的身边!”

(文中提及服刑人员及家属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一封孩子的感谢信

采访离监探亲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他们感动。亲情总是能触及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它是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爱。

6月18日是端午节,也是离监探亲人员返监的日子。吃过午饭,刘铁生一家人便开始做准备。与3天前相比,这一天他们心里更多的是不舍。几日的团圆,早已让这个小家重新找回了当初的温暖。老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说:“又要走了,舍不得啊!”

离别之时,刘铁生的二女儿悄悄塞给我一封信,托我带给监狱长。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先读了信的内容。这是一封12岁孩子的感谢信,两张信纸上不缺涂改的痕迹,尽管字迹还很稚嫩,用词也略显生涩,内容却触动了我。

“我好想好想爸爸能够早点出来,他不在家的这些年,全靠妈妈一个人支撑。有时候去妈妈上班的地方,看到她辛苦的样子,就会想,爸爸要是在,不仅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还可以让我们早日过上有父爱的美满生活。”

“有时我想,爸爸早点回家,带我们去逛公园,来接我们放学该有多好,有时候出去玩,看到其他孩子和他们的爸爸手牵手,我总会泛起一阵阵心酸。”

父爱如山,这是一个孩子最质朴的话。亲情不是高墙,但它比高墙更高,亲情不是锁铐,但它比锁铐更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隔亲情、超越思念。

离监探亲给了服刑人员一次感受亲情更真实而强烈的机会,这种人文关怀或许比高墙、锁铐更加有效。它能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强化服刑人员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并将这种温度渗透进高墙,乃至整个监狱服刑人员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