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脐疝的原因(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措施)(1)

脐疝是猪的一种常见外科病,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是腹腔内的脏器通过闭合不全脐孔脱入皮下的现象。多发于幼龄仔猪,病症比较明显,通常因先天发育不良、出生后脐孔闭锁不全、断脐时拉伸过度、消毒措施不到位等诱发该病,不仅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猪的死亡,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仔猪脐疝病的原因

1、先天原因

仔猪的脐疝有一部分是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脐孔发育不良、脐孔无法闭锁、腹壁发育缺陷等都会导致仔猪脐疝病的发生。如果在饲养中发现有母猪连续三窝以上的产仔中,都伴有大量的脐疝仔猪,则一定与遗传因素有关。

2、断脐方式不当

在对母猪进行接生时,如果脐带预留过短,很容易造成仔猪脐孔闭合不完全,当腹部压力增大时很容易造成肠管脱出形成脐疝。另外,断脐过长或对脐带过度拉伸,也可能会造成脐孔撕裂引起脐疝。

3、感染原因

断脐后没有采取严格妥善的消毒措施,可能会导致仔猪脐孔发炎,最终形成脐疝。

二、仔猪脐疝具体症状

仔猪脐疝主要表现为,肚脐周围出现鸡蛋大小且质地柔软的局部肿胀;也有一部分仔猪脐疝没有红肿现象,但肚脐部位质感较硬。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内容物有肠蠕动声音,患有此病的仔猪症状通常比较明显,常见拒绝进食、精神不振、体温上升,患病后期还会出现排便停止。疝囊较硬且光亮,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容易诱发肠管梗阻甚至坏死。

仔猪脐疝的原因(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措施)(2)

三、仔猪脐疝病的诊断

仔猪脐疝一般发生在体重不超过二十公斤的猪身上,对其诊断方式可以通过抓住后腿提起的方式,观察仔猪的脐孔周围有无圆形大小不一的凸起。用手按压疝囊底部皮肤,会明显感觉内容物回到腹内,同时疝囊变小,手指能清楚感觉到疝壁和疝孔的大小,并且能隔着皮肤深入到腹内。疝囊会随着仔猪的生长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吃饱的情况下,隆起位置更加明显,用肉眼即可进行判断。

四、仔猪脐疝病的治疗措施

1、保守治疗

对于脐疝病症状较轻的仔猪,可以在摸清疝孔位置后,利用百分之九十五浓度的酒精或百分之十五的氯化钠在疝孔四周分点注射,每个点位注射3到5毫升的刺激性药物[1],起到消炎作用,从而促进疝孔的闭合。另外还可以采取贴胶布治疗的方法,首先要让仔猪空腹,采取仰卧的姿势,对脐疝部位充分消毒并将表面毛发剔除,皮肤充分干燥后,人工将脱出的肠管塞回腹中,用一块大于患病部位的胶布,将脐疝部位贴住即可。

2、手术治疗

2.1、捕捉和保定

将生病的仔猪进行捕捉时,应注意不要引起猪群过度恐慌,防止穿圈或跳入水坑。主要采取抓住后腿倒提的方式,保持手术部位不被排泄物污染。将病猪仰卧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V型槽内,由两人分别控制住猪的四肢,确保手术过程中病猪能保持固定不动。

2.2、消毒和麻醉

手术开始前,应用肥皂水对疝囊部位充分浸泡,并将周围毛发剔除,用百分之三十五浓度的碘伏充分消毒,手术开始前再用半分之七十五浓度的酒精脱碘。采用适量的麻醉剂根据实际切口位置进行麻醉,要保证手术位置都在麻醉范围内。在注射麻醉剂时,针头刺入皮肤后要采取边进针边注射的方法进行。

2.3、实施手术

切口部位应选择在疝囊的根部并靠近脐孔的位置下刀,如果疝囊较大可以沿着根部在两侧进行菱形切口,切口的长度要大于脐孔,从而有利于脐孔的闭合。从疝囊根部切入皮肤后,应对疝囊内容物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将整个疝囊划开,将切口适当扩大露出疝环,将内容物塞回腹腔。若内容物有粘连现象应进行谨慎剥离,内容物归位后,应对创口进行缝合。缝合时应从一侧皮肤入针,穿过疝环后将针刺出,再从对侧疝环内入针,按照同样的方法返回对侧,针孔的间距约为20厘米。缝线排列好后,由疝环两边向中间进行分离打结[2]。如果脐孔较大,可以采取接近缝合法进行缝合打结。伤口位置撒敷药粉,并在最终缝合完成后,用碘伏进行充分消毒,缠好绷带。

仔猪脐疝的原因(仔猪脐疝诊断与治疗措施)(3)

2.4、术后护理

对脐疝手术后的仔猪要进行七天左右的单独饲养,期间应以易于消化的饲料为主,避免出现食用过量、惊吓、挤压等情况对伤口造成影响,同时防止仔猪自行撕咬绷带或舔舐伤口的现象发生。对术后的伤口应进行每天一次的擦拭消毒,细心观察病猪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情况应及时进行消炎处理。

五、由此可见

对于仔猪的脐疝病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方式,以免造成拖延导致的病情加重,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在对仔猪进行断脐时,注意好断脐的长度,并采取充分的消毒措施,能有效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概率。在采取手术治疗时要谨慎小心,防止对腹腔内脏造成伤害。

作者:杨宏岩 兽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