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斜颈的认识(解惑斜颈)(1)

斜颈1

搜索百度或其他医学资料对斜颈的解释: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头颈歪斜的先天性颈部畸形,相当多见;后者是因颈椎骨质发育畸形所致的斜颈,较少见。

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仍未明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压力异常或胚儿胎位不正是产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可使一侧颈部受压,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运循碍,致使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也有学者认为是胸锁乳突肌营养血管栓塞,导致肌纤维变性而形成斜颈。

此症有1/5的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故认为其的发生同遗传有关,且此类患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京手技王-王行知老师根据大量的临床调理、观察发现:斜颈多发于刚出生婴幼儿。刚出身的婴幼儿,很难被父母发现,就觉得婴幼儿头颈柔软无力,觉得可能是孩子小,发育不全,或者不具备医学常识,往往被忽视。可当孩子长到三个月后,没有发生任何的跌倒、外伤,渐渐发现孩子有“斜颈”现象。为什么斜颈会发生在出生不久的婴幼儿身上呢?经过大量走访与临床调研发现,“斜颈”多发生在通过接生,产下的孩子。这一类孩子发生斜颈的概率较大。而做剖腹产,产下的孩子确没有发现有斜颈孩子的发生。这说明跟产妇难产及使用产钳或跟助产师牵拉幼儿的头部有关,过度性的牵拉会导致幼儿胸锁乳突肌和前、中、后斜角肌撕裂性损伤,从而导致两侧肌力失衡,引起肌性斜颈。

斜颈的危害:1.患儿中有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2.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患侧眼睛位置平面降低,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易产生视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健侧颜面部圆而饱满,患侧则窄而平。颈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凸畸形。此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耳等也可出现不对称性改变。3.会导致颈椎排列位置改变,生理弧度改变,寰枢椎半脱位。4.影响智力发育。5.情绪变化,容易发怒,性情暴躁,自闭,自卑,多动。

对斜颈的认识(解惑斜颈)(2)

斜颈2

非手术治疗

对于半岁以内的患儿,一旦诊断,应尽早治疗。临床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非手术治疗方法多以手法推拿、整脊为主,以热敷、固定和牵引为辅等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调理。

手法治疗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身体娇嫩,对外界的感知非常敏感。所以要求手法轻柔,按摩、推拿前一定要用介质涂抹在体表,然后行手法。以婴幼儿不哭、不闹为易。热敷的温度50度最为适宜。

作者介绍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第七代传承人-南京手技王-王行知老师,根据祖辈口授、身传和继承,早年进修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后又蒙多位名师指点,以及自己近40年的临床探索,深得祖国医学“推拿整脊诊疗”之精髓,运用现代脊柱医学,脊柱解剖学的思维理念,精准诊断“定位”疾病,再运用娴熟的整脊手法和技术给患者的疾病精准“定点”,以解除患者“病灶点”,达到迅速解决疾病为目的。手法快速,干脆。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已经被认定为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调病的理念

“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属于中医外治范畴。中医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提出阴阳平衡学术,三槐王氏先人认为“脊柱失稳,会导致阴阳失衡”,的调衡理念。脊柱为督 脉所过,统领诸脉。督脉通,百脉通。督脉不通,百脉不通。脊柱为“万病之源”,先人们逐渐整理出在脊柱上寻找疾病的病灶点,实施触诊定位,然后再运用灵活双手对患者的脊柱,实施定点矫正调理。定位精准,手法干脆,见效快,有的疾病以“秒”、“分”达到术后调衡 。手法安全可靠,绿色自然,不伤害人体组织及器官,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魂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