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编排,正是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名著,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体现“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关注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有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并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二、 内容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学生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三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本单元有三个语文要素:一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二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这两个语文要素教会学生把握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针对人物和情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三个语文要素是学习写作品梗概。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中给出了完整的作品梗概,单元习作时可借助范例梳理出写梗概的步骤。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都是引导学生读名著,交流名著。由此可见,单元编排联系很紧密,有利于开展单元整合式教学。
三、学习目标
1.学生掌握15个生字,20个生词。能理解意思,学会使用,并能正确、美观地进行书写,书写有一定速度。
2.学生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学生能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
4.学生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并和同学分享,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5.学生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力仿写句子。
6.学生能感受到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四、总体构想
01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15个生字,20个生词。能理解意思,学会使用,并能正确、美观地进行书写,书写有一定速度。
2.学生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能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学生能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
4.学生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并和同学分享,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5.学生能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力仿写句子。
6.学生能感受到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增强译本意识。
二、 课时分配:
一、 学习过程
模块一:启动任务,开启阅读之旅
板块一:浏览单元内容,浅谈名著阅读体验。
1. 学生浏览第二单元首页,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标画出单元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标注哪些语文要素指向文本阅读,哪些指向习作。
2. 学生浏览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课文、课后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说一说浏览后的感受是什么?
3. 既然是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那么外国文学名著有哪些特点呢?读过哪些外国文学名著?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围绕“外国文学名著”的话题,结合阅读实践进行简单交流。
【设计说明】
通过统览单元内容,学生会发现第二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内容编排浑然一体,前后勾连。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名著阅读并不陌生,在单元首课上的交流使得学生对“文学名著”有更加清晰地认识:能成为“文学名著”的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字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拥有广泛的读者,通俗易懂,有教育意义,其价值已经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书籍。
板块二:自主学习字词,默读课文内容
1. 对照预习单【见附表1】的“字词”部分,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检查本单元生字的掌握情况,从音、形、意三部分展开重点交流。
合作学习提示:
(1)集体读一遍生字,确保会认。
(2)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
(3)分工组词,会正确使用。
(4)合作朗读生词表中的词语,交流预习时所查词义。
2.重点指导的生字:
① 关注读音:
读准生字“栅”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其有四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确定“栅”在“栅栏”一词中的读音,不要误读。
读好作品中出现的外国人物姓名,了解外国人名名字和姓氏的顺序。
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字词,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词语,例如“日晷、铁锨、铁锹、藤蔓、波罗的海”等,简单了解词语的意思。
② 关注字形:
具:右半部分是“玩具”的“具”,里面是三笔横。
寞、宴:两个字乍一看起来长得差不多,要细致区分。寞的同音字有很多,像“默、漠、莫”,不仅要区分字形,更要通过组词来辨析字义。
贷、袋:两个字形相近,通过不同的偏旁区分字义和字形。
③关注字义:
本单元生字中,有不少字能找到它的同音字、形近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出一份辨析组词练习,互相交换完成,交换批改。例如:
惧( ) 寞( )乏( )贷( )覆( )剔( )
具( ) 漠( )泛( )袋( )复( )易( )
默读三篇课文,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
主读懂词语的意思。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生字并不多,集中出现在第一篇课文中,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并不困难,所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自由交流。三篇课文均节选自外国文学名著,里面涉及到外国人名、物品名词等离学生生活较远,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时间找到并熟悉这些词语,通过查词典、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读懂外国文学名著的方法之一。
板块三:明确单元任务,讨论制订计划
1.第二单元围绕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展开,正好班级中收藏的外国名著在毕业后要转赠给中年级的学弟、学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选择阅读这些书,请为这些书编写《阅读备忘录》!想一想《阅读备忘录》中可以设置哪些栏目来对每本书进行介绍呢?
2.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后,确定《阅读备忘录》中包括以下栏目:
(1)“作品梗概”:如果要选择一本书,需要先读读这本书的作品梗概,看是否能引起阅读兴趣。
(2)“情节欣赏”:展示精彩的片段,看看能不能吸引别人读下去。
(3)“人物走廊”: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趣的人物。
(4)“阅读什锦”:记录阅读同一本书的感受、疑问等内容,方便集体交流。
3.学生组合成读书小组,认领不同的任务,交流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教师给予提示:
(1)先从教材中的三部作品入手,为这三本书编写《阅读备忘录》。
(2)认真阅读教材中的节选,填写课文学习单。【见附表2】
(3)挑选喜欢的一本外国名著开始整本书阅读,一边读一边做好记录,填写读书记录单。【见附表3】
【设计说明】
向中年级同学转赠图书这一情境的创设紧密贴合六年级毕业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和教材中的习作情境巧妙结合在一起,不显得过于突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编写《阅读备忘录》这一活动的设计体现生活与语文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对整体教学设计理念的落实。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从读教材到读原著,从课内读到课外读,带着问题开展思考式、任务式阅读,所填写的学习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记录阅读与思考的痕迹,为最后的任务达成做好准备。
附表1:预习单
第一关:关于单元
第二关:关于字词
附表2:课文学习单
附表3:读书记录单
模块二:情节聚焦,交流阅读方法
板块一:填学习单,发现作品的异同
1.阅读教材中的梗概及三篇作品节选,继续填写“课文学习单”。填写后在小组中交流,互相补充、修改。
2.学习单填写完成后,请学生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发现这三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1)纵向观察表格会发现:这三本书分别是“漂流记”、“旅行记”、“历险记”,听起来好像都差不多,都有冒险的因素在里面;《骑鹅旅行记》是一篇童话作品,和其他两本书又不一样了。
(2)横向观察表格会发现:像尼尔斯、汤姆·索亚这两位主人公既有好品质、又有缺点,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设计说明】
在模块二的学习中,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继续进行对教材中三篇课文的学习单填写。填写的过程是聚焦情节,感受人物的过程。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时安排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先完成关于情节的部分,以便开展模块二的学习。无论学习单填写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引导学生横向、纵向观察所填写的表格内容,整体把握这三部作品,多角度进行发现。
板块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的内容
1. 在单元首课中有《鲁滨逊漂流记》的作品梗概,请学生默读梗概,想想这
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
2. 结合对梗概阅读,推断节选的内容在小说的哪个部分?要利用梗概的内容充分表述推断的理由。
3. 对没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的学生来说,作品梗概对你阅读这本书有什么帮助吗?也请已经读过原著的学生说说,梗概和原著之间有哪些联系?
【设计说明】
借助梗概能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获得需要学生先来读懂梗概内容,再关联原著发现梗概与原著之间的联系。没读过原著的学生会发现,读了梗概后对小说的情节有了大致的把握,了解了小说中的重点情节,了解了人物命运,就像“剧透”一样,让读者有准备,有期待地进入原著阅读。读过原著的学生会发现,梗概的情节结构和原著的情节结构一致,人物性格一致,作品情感一致的,但是在细节上有删减,语言上更平实。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梗概对阅读名著的帮助作用,会慢慢理出梗概的特点,甚至是写梗概的方法,习作指导便如“草蛇灰线”一般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当中。
板块三:批注标画,欣赏生动的情节
1.这三部作品都非常有意思,学生在读书时在书上写下了批注。下面节选的情节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想到的批注在横线上。
“但是,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这活儿要是干完了的话,除了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以外,那我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干了。”
“… …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我遇到的凶险和幸运做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 …”
2. 请学生交流对三篇节选的情节批注,感受小说情节的有趣、离奇。对于节选中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还可以展开推想,提出问题。
例如:尼尔斯为什么会变成小狐仙呢?他做了什么?
尼尔斯是怎样恢复成人身的?
印江·乔埃在洞里还活着吗?能被救出来吗?
… …
【设计说明】
如果说板块二的学习是统览作品情节的话,那么板块三的学习则是对精彩情节的聚焦,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六年级学生早已知晓批注这一阅读方法,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感兴趣的情节,批注的内容只有仁者见仁的阅读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在板块三的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地动起来,说起来,把书翻起来,在一个个有趣的情节中激发对原著阅读的热情。
板块四:交流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
1. 学生继续完成《阅读备忘录》的任务,最重要的就要沉下心来阅读。有些外国名著读起来比较难,不像儿童文学或是流行小说那样通俗易懂,学生交流在读外国名著的时候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吗?一边交流一边做好记录。
2.外国文学名著需要翻译成中文才更方便阅读,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译本,观察教材中的表格,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所翻译的情节内容相同。
不同点:语言表达不同;译者不同。
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往往会有不同的翻译者,要关注作品的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
【设计说明】
这模块二的学习中,学生围绕情节展开学习,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三部作品有了了解,能够利用梗概了解作品内容,能够边读边批注,感受情节的生动,再一次激起了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向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在学生广泛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梳理阅读外国名著的困难,交流、积累阅读方法,有实践、有提炼,再把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达成激发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的目的。
模块三:人物盘点,立体多元点评
板块一:书中读到的人物
1. 在离奇曲折的情节中,作家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为完成“人物走廊”这一栏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小说人物,制作人物性格的思维导图。
举例:鲁滨逊在荒岛上时,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节选和原著的情节,说说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把想到的填写到思维导图中。
提示:圆圈中填写性格特点,方形中填写情节依据;可根据理解进行添加。
1. 绘制好思维导图后进行集体交流,评价发言的学生能否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观点。倾听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或是进行补充。
2. 在学生交流时要捕捉到对一个人物的多元化评价。学生读了《骑鹅旅行记》,发现尼尔斯这个人物有些奇怪呢,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 )的尼尔斯 ( )的尼尔斯
【设计说明】
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在这里为学生创设运用方法的平台,通过描写人物的语句来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并能对人物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促使思维外显,更加直观,同时提示学生在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单一,不能只从一方面来进行概括,作家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多面的,这也是阅读名著的乐趣。在交流人物评价的过程中,将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的内容整合进来,对同一人物有不同评价,表述观点有理有据,再一次体现单元内容间的整合。
板块二:眼前看到的人物
1. 在阅读小说时,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这是很有趣的阅读方法,仿佛跟随着文字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学生可以把在头脑中看到的人物画下来。
2. 作家生动的描写写活了人物,例如“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所作的描述都超越了客观现实。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或是名著中的场景,想象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情形,进行仿写。
例如:“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围绕“费劲”进行仿写。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既可以用用线条、颜色绘制人物,也可以利用夸张的手法将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描写出来,进一步感受到阅读小说的趣味。
模块四:完成梗概,同伴交流修改
板块一:结合学习任务,引出习作
1.《阅读备忘录》中的“作品梗概”栏目需要完成一篇小说的梗概,帮助中年
级的同学通过梗概来了解整本名著的内容。还记得《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
和原文有什么区别吗?
2.把一本厚厚的小说浓缩成一篇梗概,千头万绪从何做起呢?学生再次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交流讨论写梗概的方法,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罗列在黑板上,一边交流一边调整。
3. 读读教材中对写作品梗概的提示,交流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
质疑举例:“把握要点”中提到的小说的“要点”指什么?
“主干”、“枝叶”各指的是什么?
梗概需要使用描写性的语言吗?
… …
【设计说明】
本单元习作和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材中又给出了梗概的范例,可以说学生到了习作阶段对梗概已经并不陌生。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对梗概和原文的区别,再读梗概,自己探究出写作品梗概的方法,教师充当学生交流的记录者、组织者、引导者,而非直接教给学生写梗概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教材,自主交流梗概的写法。
板块二:梳理情节线索,串联章节
1.学生尝试概括出小说每个章节的内容。在概括时,还可以把一个章节的内
容分成不同部分,逐一概括,再串联起来。
2. 小说中每个章节的篇幅都不短,概括起来内容也很多,如果把这么多章节的内容简单串联起来,篇幅很长,不太像一篇梗概。学生要回顾整本小说的内容,对情节线索等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3. 表格里的内容就像是一部小说的“主干”,在梗概中必须要体现出来;和主干无关的“枝叶”可以省略掉。配合重点内容梳理的表格,再来看章节内容的概括,用红笔画出必须保留的内容,再试着将它们串联起来。
【设计说明】
写出一部小说的梗概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分阶段进行。六年级学生能够概括出一篇文章的内容,那么就可以把小说分成章节,把章节分成部分,每一部分就像一篇小文章,化整为零进行概括。重点内容梳理的表格就像是梗概的“主干”,以此为标准在章节概括上删删减减,能帮助学生理出梗概中必须要保留的内容。
板块三:串联章节内容,调整语言
学生在写梗概时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转变成叙述性语言,对细节的描写要进行加工,不宜过分细致描写。
板块四:同伴交流梗概,赏评修改
1.为同一本小说写梗概的学生坐到一起,小组中轮流读梗概,用修改符号做适当修改,为同学的梗概写出评语。
2.展示梗概,集体赏评。
(1) 展示小说的重点内容梳理表格,让大家对整本书有简单了解。
(2) 展示梗概,学生进行评议,给出修改意见。
3.结合同伴的意见,修改梗概。
【设计说明】
习作讲评板块建议用一课时来完成,赏评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有整体阅读与把握。在赏评时,引导学生关注梗概的作用、作品的情节线索及表达的情感等几方面,充分为同伴指出优点,给出修改建议。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交流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阅读心语”读书交流会中,围绕情节、人物交流阅读感受。
2. 学生制作小说人物图谱,感受主人公生动的形象。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板块一:回顾作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一直在读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写了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历险故事。学生交流喜欢汤姆·索亚吗?喜欢他什么?
2.从哪里能看出汤姆·索亚很机灵?结合情节发表看法。
3.除了机灵之外,学生交流喜欢汤姆·索亚的原因。
【设计说明】
整本名著的阅读交流可以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安排交流的时间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灵活掌握。在交流伊始,先让学生围绕主人公畅所欲言,不同的读者心中有不同的汤姆·索亚。“喜欢他吗?”这一看似简单的话题,实际上能在学生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单一,学生结合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给足他们交流聊书的时间。
板块二:共享精彩情节,绘制人物图谱
1. 从哪些情节能看出是“历险记”呢?学生讲述表现“险”的情节,交流主人公是怎样经历冒险的?
2. 交流绘制的人物图谱。在图谱下写一句想对汤姆·索亚说的话。
【设计说明】
围绕小说题目中的“历险”二字,交流能体现“险”的情节,在情节中再看主人公,交流阅读时绘制的人物图谱。
板块三:交流阅读方法,扩展历险小说
1.学生交流在阅读这本外国文学名著时,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方法预设:
画思维导图、制订阅读计划、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把有关系的情节联系在一起阅读… …
2.历险题材的作品还有很多,学生交流还读过哪些同类作品。推荐阅读被称为《汤姆·索亚历险记》续篇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设计说明】
在单元初始,学生交流过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当学生们共读、共谈一本小说之后,再次交流阅读方法,彼此碰撞,会有新的发现。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汇总完成班级图书角的《阅读备忘录》,设计封面,撰写卷首语。
2.和中年级学生交流《阅读备忘录》的使用情况,进行改进。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板块一:小组汇总,开展设计
1. 根据所准备的书目划分学生合作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涉及的小说内容不一样。每个组完成一本《阅读备忘录》。
2. 学生组长带领组员一起交流“阅读什锦”的内容,保留有价值的阅读话题和疑问。
3. 为每个小组的《阅读备忘录》设计封面图,写卷首语,表达对中年级学弟学妹们的读书期望。
【设计说明】
“阅读什锦”栏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可以提出集体讨论的读书话题,可以对作品提出质疑,也可以是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书籍推荐等等。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给他们时间、空间,开动脑筋将每个人的阅读成果编纂成册。
板块二:跨年级交流,反馈使用情况
1. 将编写好的《阅读备忘录》交给“手拉手”班级,让中年级学生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作品,选出哪本书的备忘录写得最吸引人。
2. 利用活动课时间,中、高年级的学生或学生代表,围绕《阅读备忘录》展开交流,请中年级同学提出问题。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的设计最能体现在生活情境中用语文这一理念,学生编写《阅读备忘录》不只是为了达成单元整合学习的目的而创设的学习情境,而是真的要把学习的成果和中年级学生分享,检验自己写的作品梗概能不能帮助弟弟妹妹们了解作品内容,看看自己画出的人物图谱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 …真实的生活情境切实激发起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作者 赵君)#师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