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问世以来,研究解读者很多,解读材料除了原著以外,脂砚斋的批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成为金科玉律般的存在。

有一说一,脂批确实对红楼解读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批语中隐隐暗含了红楼的最终结局,是情节探佚的重要素材;但由于脂砚斋的身份成谜、《红楼梦》的多次删改,批语中往往会有一些主观意味过浓的批语,需要读者独立客观地看待。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1)

比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林黛玉初次见面时,曹雪芹重点刻画了黛玉的神韵,写道是: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在这段文字旁,有一段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这段批语评得看似有理,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批书人的主观带入过重。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2)

贾宝玉、林黛玉初次见面,没有关于林黛玉衣服装饰的描写,这确实是事实,但当真如批书人所说:贾宝玉对衣裙妆饰不屑,故不曾看见吗?

专门研究过贾宝玉其人的读者,就会发现这条批语很不客观。

举一个例子,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纹来到了荣国府,贾宝玉听说来了四个女孩,心中大喜,赶紧过来贾母处观看,回到怡红院后,贾宝玉是怎么跟袭人、晴雯解说的呢?原著是这么写的:

然后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第四十九回

明明来了四个女孩子,贾宝玉向袭人、晴雯解说时,只提到了薛宝琴、李绮、李纹三个人,对于邢岫烟只字不提,倒是人家晴雯看完回来才说: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为什么晴雯能看到邢岫烟,贾宝玉看不到呢?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3)

因为贾宝玉是个外貌协会,薛宝琴、李绮、李纹都是士族大家出身,穿着自然光鲜亮丽,邢岫烟家境贫寒,穿不起好衣裳,总是一身家常旧衣,所以贾宝玉没有注意到邢岫烟。

再有第二十三回,元妃下旨令众人搬进大观园居住,贾宝玉挑选的住处是整个省亲别墅中最精致豪华的怡红院,屋内光彩晶莹,墙上甚至依摆件样式抠出凹槽来,简直精致到不能再精致——这些种种都说明贾宝玉很注重外在,并非批语中所说的贾宝玉不屑衣裙妆饰。

林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不实写其外貌、衣饰,是为了刻画黛玉的神韵气质,如果把衣服、外貌、装饰、口红色号之类的细节全部写出来,林黛玉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烟火女子,后面再要酝酿出黛玉“风神若仙子”的气质,就会难上加难。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4)

这些思忖分明是作者曹雪芹的文笔构思,可批语却误认为是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跟后文诸多情节对贾宝玉的形象刻画都不相符。

另外,还有一部分批语态度倾向过于矛盾,比如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人起雅号的过程中,李纨给宝钗起雅号为“蘅芜君”,其间迎春、惜春曾出言询问,遭到了脂砚斋阴阳怪气的嘲讽:

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庚辰双行夹批:妙文!迎春惜春故不能答言,然不便撕之不叙,故插他二人之问。试思近日诸豪宴集雄语伟辩之时,座上或有一二愚夫不敢接谈,然偏好问,亦真可厌之事。】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第三十七回

仅仅因为迎春、惜春询问了一句,脂砚斋就责备“然偏好问,亦真可厌之事”,将迎、惜两人与“愚夫”相提并论,态度倾向实在是莫名其妙。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5)

甚至还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红楼梦》原著和批语出现混乱交叉的现象。此处试举两例,以为抛砖引玉:

仍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玉、黛玉初次见面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第三回

这段描写中,猛然插入一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这句话显然是站在上帝视角说的,尤其是“蠢物”二字,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一贯对顽石的称呼,在这里明显是用来指代贾宝玉,林黛玉作为局中人,是不可能用“蠢物”称呼贾宝玉的。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6)

按照文句的规律,林黛玉心里想的是“这个宝玉,不知是个怎生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紧接着就应该是“心中想着,忽进来一位青年公子”,“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是批书人站在上帝视角,自知宝黛最终无缘,故而感慨不如不见,结果在长期的删改抄阅过程中,反倒被抄成了正文的内容。

还有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贾宝玉、王熙凤中了马道婆的蛊,阖府大乱,曹雪芹记录了薛蟠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反应: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己酥倒在那里。——第二十五回

众人混乱之际,薛蟠担心妹妹、母亲和香菱,中间多了一句“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这句话明显也是批书人的口吻,站在上帝视角知道贾珍、贾琏的好色,所以从旁解释薛蟠慌乱背后的心理逻辑。

林黛玉初入贾府为什么怕他人耻笑(脂砚斋的批语为何不能全信)(7)

但这句话是绝不能写到正文里的,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境界大跌,跟《红楼梦》一贯的伏笔式略写完全不同,曹雪芹的正文描述几乎不表达主观倾向,只是秉承写实态度,如实记录而已,这也是《红楼梦》耐读的原因所在。

综上,《红楼梦》中的批语不能被视为金科玉律,读者更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批语中的有益之处可以参考,但批书人终究不能全面反映曹雪芹的原意,在面对关乎主观判断的情节,读者大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切勿被前人所累。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群星8月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