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名士;裴傾、王衍、庾数、王承、阮修、卫玠、谢鲲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为代表的东晋名士。

正始阶段。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正始名士形成于魏明帝太和时期,称为“四聪八达”,主要有何晏、夏侯玄、诸葛诞、荀粲、裴徽等,史称“正始名士”。

魏晋玄学几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和形式)(1)

魏晋玄学名士

后有王弼、钟会等总结升华了早期的思想成果,奠定了玄学的理论基础。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

竹林玄学阶段。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被称为“竹林七贤”。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魏晋玄学几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和形式)(2)

魏晋清淡画面

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嵇康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非汤武而薄周孔”是心灵宣言书,甚至是当时魏晋士子的宣言书。

西晋玄学阶段。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

魏晋玄学几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和形式)(3)

魏晋名士图画

魏晋之际,裴頠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和“崇有”,认为万物皆“块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为世界的本原,否定万有的真实性。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体现。

东晋玄学及以后阶段。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齐生死、解脱逍遥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

魏晋玄学几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和形式)(4)

竹林七贤雕像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其特点是以玄学解佛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虽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

东晋以后,玄学不退反进,士人多习玄理,热衷于玄谈。南朝历代宗室诸王也多有喜玄学清谈者,在东晋南北朝,玄学成为许多士人的生活方式。在北朝,河西地区、以邺为中心的河北地区、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玄学思潮连绵不断且以广泛的影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