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原文]万章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常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常识(孟子滕文公下5万章问曰)

孟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常识

6.5[原文]

万章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②?”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③。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④。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⑤。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⑥。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⑦。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⑧。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⑨。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⑩。《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⑪’。‘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⑫’。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⑬。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⑭。《太誓》⑮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⑯’——不行王政云尔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⑱!”

6.5[注释]

①万章:孟子弟子。

②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打算施行仁政,如果齐国楚国憎恨而出兵攻打它那该怎么办。“宋,小国也”判断短语。行王政,推行仁政治国。恶,憎恶。而,如果……就。

③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汤居住在亳地同葛部落是邻居,葛伯放任不祭祀先祖;汤派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祭祀先祖,回答说没有用作祭祀的牲畜,汤就派人送给他牛羊。亳,音,Bó。放,放任,放纵。祀,祭祀先祖。

④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吃了牛羊,还是不用来祭祀先祖;汤又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先祖,回答说没有用作祭祀的谷物,汤就叫毫地的民众前往葛部落为他耕种,老人孩子为耕田者传送粮肉。粢盛,音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老弱,老人孩子。馈,传送,为动用法,为……传送。

⑤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葛伯带着自己的人拦截携带酒肉粮食的人抢夺他们的物品,不肯交出来的就杀了他。前一个“其”,自己的,葛伯手下的。要,音yāo,同“腰”,拦腰,拦截。后一个“其”,那些,周邑为葛地耕作的人送酒食黍稻的人。黍稻,指粮食。授,交出。

⑥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有孩子来为耕田人送粮食肉,葛伯杀了孩子抢走了粮肉,《尚书》记载说的“葛伯以凶残的方式对待为耕田者送粮肉的人”,说的就是这事。前一个“饷”,作动词,给人吃。“杀”前省略了主语。而,连词,连接行为方式和行为目的,相当于“了”。仇饷,以凶残的方式对待为耕田者送粮肉的人。仇,敌对。第二个“饷”,名词,为耕田者送粮肉的人。此之谓,谓此,宾语“此”在助词“之”的作用下前置。

⑦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为了葛伯杀了这个孩子汤才去征讨他,全天下的人都说汤讨伐葛伯不是为了天下财富,只是为平民男女报仇。为,为了。四海之内,简言“海内”,华夏自认为全天下。非,不是。富,用作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财富。匹夫匹妇,平民男女。匹,平常的。

⑧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王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征讨了十一次在天下才没有了敌对势力。始,初始,初次。载,开始。十一,数带量,十一次。而,就,才。汤始征自葛始,引文出自《尚书》逸文,这个内容可参见《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注释②和《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注释]。

⑨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到东面去征伐时西面夷地的百姓们抱怨,到南面去征伐时北面狄地的百姓们抱怨,说为什么让我们处在后面呢。东面,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到东面。而,来,去。西,西面国家的。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面,到南面。北,北面的国家的。奚为后我,意思是,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解放呢。奚为,为什么。奚,何。后,使动用法,使……处在后面。

⑩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的人盼望大雨一样,赶往集市的人没停下脚步耕作的人没停止耕作;汤王诛杀那暴虐的国君抚慰受苦的百姓像天上降下了及时雨。第一个“之”和第三个“之”,放在“民”“大旱”与“望之”“望雨”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他,指商汤的大军。大旱,作名词,处在大旱之中的人,久旱的人。归市者,趋向于集市的人。不止、不变,没停下来,与往常一样,即照常到集市、照常耕作。“诛”前省主语。

⑪《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尚书》上说“为什么我们处在了后面,处在后面大概杀戮就止息了。徯,同“奚”。徯我后,即上文“奚为后我”的变化,此中的“奚”在《尚书》中写作“徯”。其,大概。无罚,没有了杀戮。罚,杀戮。“徯我后,后来其无罚”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中为“徯我后,后来其苏”。对于“徯”的解释请参见该章的[注释]和[解读与点评]。

⑫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有个别不只向周称臣,向东征讨让那里的平民百姓安定,将那片天地纳入我周邑才罢休,使各种势力只臣附于我大周邑。此史料己从商汤转移到姬周上来。有攸,有所,有些许,有个别。不惟臣,不只臣服周。部落、邦与邦之间大小不一,势力不等,还有弱小之邦既臣服周也臣服比它势力强的邦。臣,称臣,臣服。“东征”前省主语。东,名词作状语,向东。绥厥,使他们平定。绥,平定。厥,他们,那些。士女,形形色色的男女,泛指平民百姓。匪厥,他们那片……。匪,彼。玄黄,代表天地的颜色。绍,引导,导向,纳入。见休,为止,才停下来,才罢休。见,副词。臣附,臣附于,臣属于。大邑,大城邦。由此看来,此时周尚未一统天下,这正是周一统天下的早期过程。

⑬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那里的官吏用筐装着玄色黄色的绢帛来迎接周邑的官吏,那里的百姓抬着饭筐提着酒壶来迎接周邑的百姓。这两句写“解放”“接管”的场面。君子,居统治地位的人。实,动词,充装。匪,这里用本义,同“篚”,竹筐。以,来。小人,地位低的平民百姓。箪食、壶浆分别用作动词。

⑭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人民,抓获那些残暴的统治者就是了。于,从。取,抓捕而除掉。其残,那些残暴的人。而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语气。

⑮《太誓》:《尚书》中的一篇,太,也作泰。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众多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⑯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我军的威武一定要张扬,一直进攻到敌方城乡,诛除那凶残的暴君,勇猛征杀功震四方,成汤的功业一片辉煌。武,军威。惟,只。扬,张扬。侵,进攻。疆,敌方的领地。杀伐,征战。用张,采取措施使弘扬。有光,涌现光芒。

⑰——不行王政云尔:——不是实行仁政的啊。意思是说一统天下的过程是“武功”,充斥着血腥,不是“文治”。破折号相当于“这说的是”。云尔,助词连用,罢了,的啊。

⑱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如果实行仁政,全天下的人都将仰头盼望着他希望他做国君,齐国楚国虽然强大对它怕什么呢。举首,仰头。望,盼望。欲,想,希望。为君,做国君。畏,怕。焉,兼词,于是,即对它们。

6.5[解读与点评]

万章向孟子询问的是,宋国这个小国家“将行王政”能否避免齐国楚国的吞并,孟子以商汤十一征“从葛始”来回答。汤对葛“遗之牛羊”“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行的就是王政,“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的“仇饷”举动是逆“王政”而动,结果成就了汤的王道。

《孟子》多次提到汤伐葛伯。读这段记载感觉这个葛伯傻得一塌糊涂,自己作死。特别是对“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每读至此心里就产生疑问,这个葛伯是不是思维不正常;甚至我感觉这是汤为讨伐葛伯编造的荒诞的故事情节。

从“徯我后,后来其无罚”与“徯我后,后来其苏”、“汤始征自葛载”与“汤一征自葛始”等内容来看,孟子所引史料有细小的随意变化,有引述者孟子自己理解的成分在其中。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感觉这几句来得很突然,没有过渡语言。从这儿开始,把对商汤征葛的称赞转移到对周兴起的称赞。这个被引用的史料应该是周早期建国的过程记录。“大邑周”即“大城邦周”。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正是靠着不断地征绥才使周成为“大邑”,最后据有了天下。孟子对此史料大概也有误读。

“有攸不惟臣”这段文字历来解释比较乱,原因之一就是这几句是“突然”冒出的。它与可能发生的齐楚恶宋有什么关系吗?难道齐楚恶宋是“有攸不惟臣”之类?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合理”联系起来。就是说你宋国如果实行仁政走“王道”,那齐楚反对你就是“有攸不惟臣”,你有那么一天就会像“汤始征自葛载”一样征讨齐楚;就会像周太王东征那样使齐楚“惟臣附于大邑周”。当然,真实的史实并非如此。

文/陈广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