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是个成语典故,它叫……这样吧,我暂不宣布是个什么故事,先给各位看两个字。

夜晚刘定国的荒唐人生:一段关于风月无边(1)

请问,我手里展示的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见过吗?会读吗?

“二!”

噢,你们认识这边的“二”字。那么“二”旁边的这个字不认识吗?

不认识?啊,这么简单的一个字,“虫”字上面加了一撇,就不认识了?没有见过?不会读?告诉你们吧,这个字我认识,我见过,我会读。听好了,它读作……

呵呵,不好意思,我也不会读。汉语字典词典里没有这个字。

不会读怎么办?好办。俗话说,“秀才不识读半边”,这个字分上下两边,既然不认识,那就当一会“秀才”呗,读它的下边——虫(chóng)!

那么,这两个字连起来怎么读呢?

“二虫”?两条小虫?非也!

这两个字是古代写法,从右到左,应该读作“虫二”。

那么,“虫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虫二”,就是“虫”的第“二”,对吗?就是第二条“虫”,对吗?当然都不对。这样理解就没有什么意思喽,还用得着我费这么大劲来讲故事吗?

《虫二》,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成语典故。它具有非常奥妙的含义。

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成语典故?为什么说它具有非常奥妙的含义呢?请让我慢慢道来……

听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一个日本文化观光团到中国访问。文化部派某官员陪同游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五岳之首”泰山。泰山的巍峨雄伟、峻拔壮观令日本客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泰山的历史文物和古迹更加令日本客人兴奋不已。其中,在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一块摩崖刻石,引起了日本客人的极大兴趣。

这块摩崖刻石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就是公元1899年,济南历下名士刘廷桂题写并镌刻的,上面有“虫二”两个大字。“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一样。

日本客人围着摩崖刻石转,盯着“虫二”这两个字想,不知道怎么读,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顿生疑虑,如坐云雾,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教陪同的文化部官员。这位官员摇了摇手,苦笑了一下,露出了一脸的尴尬。

这位官员回到北京以后带着日本友人和他本人的共同疑虑,去请教中国权威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郭老不愧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见来客递给他的字条上是这两个字,便哈哈一笑,脱口就说:“风月无边嘛!”

“风月无边?”官员疑惑了。

郭老解释说,这实际上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风月”的繁体字“風月”二字,去掉边框,不就剩下“虫二”了吗?所以,“虫二”隐含着“风月无边”的意思,用来形容那里的风光幽静、清雅和秀美。那位官员经郭老这么一点,豁然开朗!

其实,关于“虫二”的典故还有许多美妙的传说呢!

传说古代有个叫徐天池的文人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家酒楼里喝酒。酒楼老板见文人光顾,就请他题字。徐天池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窗外西湖美景,触景生情,欣然命笔,题曰:“虫二”。老板问他这两个字什么意思,他答曰:“风月无边也!”老板喜出望外,免了他的酒钱,把他的题字制成了一块匾额,挂在了自己酒楼的门檐上。

还有一种传说来头最大。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西湖夜游湖心岛。他登高平眺,啊,清风明月,美不胜收!于是龙颜大悦,立刻笔墨伺候,挥笔手书两个大字“虫二”,让群臣猜测何意,大臣们一脸茫然。纪晓岚沉吟片刻,突然高声朗读;“好一个风月无边!”大臣们才恍然大悟。

如今,西湖中的湖心岛上已经建了湖心亭。这个亭,一层二檐四面厅,金黄琉璃瓦屋顶,非常漂亮。亭的右侧有一块高一米宽五十厘米的碑石,上面就镌刻了“虫二”两个字。

过去有人游湖心岛,登亭平眺,被那里的无边风月陶醉,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曰:“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朋友们,如有机会,去杭州西湖湖心亭一游,看看“虫二”的石刻,然后登亭平眺,尽情欣赏那里的无限风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