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农村,只要有人说出“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这条俗语,人们都懂得其中的含义。现在如果有人说出这条的俗语,在年轻人之中,能够完全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1)

1、坟头野鸡叫和屋后蛤蟆跳是农村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农村过去的原野,野鸡好像特别多,见到野鸡很正常。野鸡善于奔跑,可以飞翔,但飞得比较低,飞得也不是很远。野鸡喜欢在低山丘陵的草丛、灌木丛、农田、地边、觅食。有时还会大摇大摇地走到山野路上,当有人走近时,突然噗哧一声飞起来,一边飞翔,一边发出清脆的呱呱叫声,吓人一跳。等人回过神来时,野鸡已经落在不远处的草丛里,等人追到那里时,早就不见了踪影。有时候,没有碰到人,它们也会突然飞起来,在不远处落下。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特别是有过山区或丘陵地区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野鸡的觅食和叫唤,是不分地方的,在坟地里,它们照样叫唤。野鸡的叫声除了飞起来时的叫声外,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通常分为公和母两种声音,公鸡的叫声宏亮稍带沙哑声,每叫一次就是重复两声,而母鸡的叫声清脆、婉转,就像在歌唱一样。

蛤蟆,有的地方专指蟾蜍,也就是癞蛤蟆;有的地方则是蛙类的总称,比如把青蛙称为青蟾蜍,把蟾蜍称为癞蛤蟆,把土蛙称为土蛤蟆,把石蛙称为石蛤蟆,如此等等。也有些地方对蛙类有地方方言名称,比如湖南一些农村,称蛙类为“麻拐(怪)”,有一句地方俗语“满塘麻拐(怪)叫”,意思是说,对某件事有不同看法,各自发表不同的的意见,或者因为对某件事议论纷纷。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2)

蛤蟆是两栖动物,不只生活在水塘里和水田里,也常到草丛、旱地里去觅食,房屋周围的蚊虫多,蛤蟆喜欢到房屋周围活动,自然也就包括了房屋的后面。有时蛤蟆还通过大门、水沟、墙壁缝隙进到院子里。农村有一句俗语说:“不怕蛤蟆进家门,就怕三树立门头”,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农村人并不忌讳蛤蟆进屋。既然不忌讳,那么从房屋的前后左右都可以进。

再说,水稻种植地区,有的村庄或人家,房前屋后都是水田,有水田就会有蛤蟆,屋后有蛤蟆跳,也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也就因为如此,农村俗语“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让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起来,似乎非常荒谬, 没有一点道理可言。然而,这种荒谬的说法之所以能以俗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话外之音。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3)

2、“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从农村现实情况来看,野鸡是在坟头叫,还是不叫,任何一个家庭都管不着。就是有人闲得没事可干,派人到坟头上守着,但农村人家的祖坟一般比较多,有的人家的祖坟不止一处,有多处,能够守得住吗?因此,也就不存在怕还是不怕野鸡叫的问题。同样的道理,蛤蟆不管在房屋后面跳多高,跳多远,怎么个跳法,谁也管不着,也无法去管,就像天要下雨一样,人是没办法去管的。因此,不管蛤蟆跳不跳,这也不存在怕不怕的问题。

从民俗方面的角度来说,过去,农村人有笃信风水的习俗。民间风水所讲的,无非就是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宜忌问题。古代风水讲究的,大多是要人们顺应大自然,建房和葬坟都与大自然合拍,不能逆自然而行,违背自然规律。野鸡在原野上叫唤,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想要野鸡不在坟头叫,或者让野鸡到坟头去叫,这明显是逆自然而行的事,也是做不到的事。同样,想要蛤蟆不在房屋后面的原野里跳跃,也是逆自然而行的事,任何人都做不到。

农村一些俗语之中,并不是含有“坟头”和“房屋”这两个词,就一定与风水扯上关系,这句俗语实际上与古代风水学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风水学上也没有俗语中的这种说法。古代堪舆家都是一些非常有学问和有智慧的人,明知逆天的事情,人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当然不会定出这样的规则来,这关系到这门学说的权威性问题,他们也不用信口雌黄。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4)

在农村过去的社会现实之中,“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这条俗语使用的是我国俗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属于比喻中的借喻,来说明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借野鸡和蛤蟆代替人,也就是说,野鸡指人,蛤蟆也是指人,是人在坟头“叫”,而不是野鸡在坟头跳,是人在屋后“跳”,而不是蛤蟆在屋后跳。

3、“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的意思

这条俗语是以封建社会时期为背景,前后两句是相互关联的。俗语所讲的是旧时农村一种家庭,如果儿子亡故,儿媳守寡,坟头与儿媳哪一个更值得防范呢?

旧时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男女双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力,一切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法,先结婚后恋爱。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夫妻结婚后感情很好,过得很幸福,但是,有的夫妻结婚后感情不好,夫妻之间貌合神离,一辈子凑合着过。

旧时的婚姻不像现在社会,夫妻能过就过,不能过就分开,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旧时的婚姻,夫妻感情不好,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离婚之说的。女人无权提出离婚,男人虽然有“休妻”的权力。但是,如果女人在男人家里中规中矩,没有触犯“七出”之条,男人也没有权力提出“休妻”。即使女人触犯了“七出”之条(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也受到“三不去”(一是有所娶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条款的制约,不能休妻。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5)

旧时离婚,除了“休妻”外,还有一种“和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协议离婚,但又不同于现在的协议离婚。现在的协议离婚是夫妻双方达成协议,旧时的“和离”则是由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达成协议。“和离”既保全了女方的名声,也保全了男方的颜面,女方还可以将陪嫁索要回来。这种离婚虽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在旧时农村社会,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因此,在旧时,很多婚姻都是要死不活的婚姻,有钱人家的男人,可通过三妻四妾来解决,普通农村人家,家境跟不上,没有条件多娶妻妾,大多就是一夫一妻制。在旧时农村,正常情况下,离婚是非常难的。

这就会让一些男人在外边找相好的,相处日久,男女之间当然也就有了感情。从当时社会道德伦理上来看,这种做法被人们认为是丑事。旧时,农村把男人的外遇委婉地称为“野鸡”或者“野花”。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这里的“家鸡”指的是妻子,“野鸡”指的是男人外面相好的。意思是说,家里的妻子,男人对待她们再不好,也会围着家里转,不会离开,而外边相好的,只要男人对她们不好,她们就会离开男人,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这是告诫人们,妻子是最可靠的人,而外面相好的是最不可靠的人。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6)

当然,在过去没有爱情的婚姻背景下,也有一些男人和相好的感情很真。当男人突然亡故时,又不能上他家里去吊唁,也不能去送上一程,只有把男人下葬后,独自一人到坟头痛哭一场,或者多次上坟去哭。这种女人在坟头的哭声,就是俗语中所说的“坟头野鸡叫”。

这种女人的哭声,既不会影响到亡故男人的现有家庭,也不会影响到男人的声誉,已经亡故的人,哪还去管身后事。再说,农村通常习俗,人死万事休,像这种本来为民间所感兴趣的八卦,人们反倒没有多大兴趣了。旧时农村,民间认为,妄议已故之人的是非,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也就没有多少人去谈论和传播了。

丈夫亡故后,在家守寡的女人就不同了。旧时,在封建宗法强制下,形成了一种封建道德观,女人的丈夫死后不再结婚,甚至未婚夫死后终身不嫁,封建社会时期叫“守节”。

旧时,已经独立成家的夫妻,丈夫亡故后,其家门被称为“寡妇门”,有“寡妇门前是非多”之说。而那些已经结婚,但并未分家的小夫妻,如果丈夫亡故了,这样人家的门不能称为“寡妇门”。比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之嫂李纨就是这种情况。但是,在农村,普通人家哪能与贾府相比,深宅大院,有仆人把门,不是所有人都可自由出入的。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7)

在农村,普通人家也就是农家小院,在外打一声呦嗬,吹一声口哨,整个院子都能听到。这种没有分家的寡妇,与另立门户的寡妇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另立门户的寡妇,男人就是一家之主,男人亡故后,寡妇就是一家之主,自己的地盘自己可以做主。而没有分家的寡妇,上有公婆看着,平辈的有兄弟看着,不是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不了主,谁还敢从前门(比喻明目张胆)来打这种寡妇的主意呢?只能从屋后(比喻暗中)打主意。

民间有一句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民间通常用来比喻一些男人,不顾自身条件,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女人。俗语“就怕屋后蛤蟆跳”中的“蛤蟆”,指的就是这种被喻为“癞蛤蟆”的男人。

事实上,人们嘴上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贬低这些男人,现实之中,他们还是对这些所谓的“癞蛤蟆”怕得要命。怕就怕这些人整天死皮赖脸地在房屋周围转悠,一旦独守空房的寡妇耐不住寂寞,看上了某个男人,并与这个人暗通来往,或者与这个人私奔,那可是很丢脸的事。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村头巷尾的议论,让一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抬不起头来。这也就是旧时人们就“怕屋后蛤蟆跳”的原因。屋后蛤蟆跳指的是人在窜上窜下,并不是指真的蛤蟆。

上坟看见野鸡(不怕坟头野鸡叫)(8)

与其他俗语一样,“不怕坟头野鸡叫,就怕屋后蛤蟆跳”这条俗语,在民间也有其引申的意思:那就是告诫人们,坟头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要重点防范别人使坏,让家里的后院出问题,那才是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事。

这条俗语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与那时大不相同了,农村人的思想也开放了,这句俗语的本来意思已经过时了。不过,这条俗语的引申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现在的人们借鉴。

不仅旧时的人怕自家后院出问题,现在的人同样也怕自家后院出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