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有句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蟋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换着栖息之地其中的八月,即今天的阴历六月,每年此时,暑季开始,天气炎热,蟋蟀便离开田野进入庭院的墙角下生活,以避炎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炎炎夏日哪里可以避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炎炎夏日哪里可以避暑(炎炎夏日用这些)

炎炎夏日哪里可以避暑

《诗经·七月》有句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蟋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换着栖息之地。其中的八月,即今天的阴历六月,每年此时,暑季开始,天气炎热,蟋蟀便离开田野进入庭院的墙角下生活,以避炎热。

昆虫知炎热,人类亦如此。《墨子·公孟》载:“冬避寒焉,夏避暑焉。”每当进入暑季,湿热的气候会影响人的身体,于是人们就想办法躲避炎热,减少对身体的危害,也就是要避暑。

当今,空调冰箱的普遍使用,让人们少了许多对暑天的惧怕。但古人是没有空调冰箱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想尽了办法来躲避炎热,虽然技术含量低了些,但也自得其乐。

01、夏日的夜晚,寻一处纳凉之地,悠闲而舒适

宋神宗元丰八年,36岁的秦观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本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北宋政治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朋党间相互倾轧,秦观进入官场时,正是朝廷中朋党之争最白热化的时期,“新党”“旧党”交替执政,风水轮流转,今天你还坐在京城的官署里,明天可能就要走向贬谪之路。

秦观因为是苏轼的学生,被认定为“旧党”人士,在京城中蹉跎了十年后,绍圣元年,“新党”执政。当他的老师苏轼在岭南惠州苦中求乐,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时,秦观也开始了他的贬谪之路。

一开始的目的地还不错,是浙江的杭州,可是刚走到半道,朝廷一纸公文又贬其为处州监酒税。处州在浙西南,宋时经济落后,属穷乡僻壤,监酒税也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事务清闲。

在处州,衙署附近有一小湖,夏季,湖边柳树成阴,湖中荷香冉冉,是放松心情和纳凉的好去处。夏日的晚上,摆脱了公务的秦观常去湖边纳凉,他坐在胡床上,迎着湖风,闻着荷香,听着船上传来的笛声,孤独失落的心情得以些许的安慰。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

02、夏日的午后,小睡片刻,既避暑又养神

杨万里,南宋诗人,大臣,文学史上,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自绍兴二十四年28岁的他进士及第后,仕途顺利,先后在地方和京城任职,深得朝廷信任,颇有政绩。

绍熙元年,杨万里任实录院检讨。八月,《孝宗日历》修成,本应由杨万里作序,而宰臣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要进《孝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逊位的孝宗仍记恨着杨万里,于是在京城难以容身的杨万里被外调为江东转运副使。

在任江东转动副使期间,朝廷在江南推行使用铁会子,杨万里极力反对,因此又得罪了朝中的宰臣,被降职为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八月,他称病请辞,回到老家吉水,过起了幽居生活。

脱离了官场的倾轧,没有了繁杂的公务,杨万里在老家的生活过得非常悠闲,每天读书吟诗,游走于乡野,生活很有规律。夏天到了,午饭后可以来点水果,然后再眯上一觉,既可以避暑,又可以养神,悠哉悠哉,简直是神仙的生活。通过他写的诗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对幽居生活的满足。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

03、夏日里,躺在凉席上摇动羽扇,逍遥又自在

周邦彦,北宋末期著名词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旧时词论称之为“词中老杜”。

元丰初年,神宗在位,推行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此时周邦彦在京城为太学生,太学,即宋代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大学。他写了一篇华丽的文章《汴都赋》献给神宗,赋中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绘汴京的繁华,并且捎带赞扬了新法,神宗读后很是高兴,于是周邦彦被破格提拔为太学正,也就是太学生的老师。此后八年,他一直在京城任此职。

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年幼的哲宗在祖母高太后的操控下任用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拥护变法的“新党”人士纷纷被调离京城。周邦彦因为在《汴都赋》中赞扬过新法,因而也受到牵连,调任溧水知县。

溧水在长江下游地区,每年的六七月份是梅雨季节,梅雨季过后,进入暑季,天气变得十分炎热。周邦彦来到溧水后,虽少了些灯红酒绿的生活,但远离了京城,更多了一份逍遥自在。这不,在炎热的夏天,没有公务的他躲在家中,躺在纱帐包围的凉席上,摇动起羽扇,快活的赛过神仙。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鹤冲天·梅雨霁》

04、夏日,在私密的空间里坦胸露背,是男爷们消夏的最爱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呼其为“谪仙人”,人称“诗仙”,其诗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飘逸,意境奇妙。

诗中看人,他的性格也如此,爽朗大方,不拘小节,个性鲜明。比如在接到玄宗召其进京的诏书后,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在被“赐金放还”赶出京城后,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充分可以看出他鲜明的个性。

开元十五年,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婚后,定居于安陆。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而立之年的李白在京城长安,游走于王公贵族之间,欲求得人生的发展,但一直未能如愿。二十一年末,他回到安陆,在白兆山的桃花岩建一石室,开垦山田,过上了耕种读书的隐逸生活。

夏天来了,天气炎热,为了躲避暑气,他常常走进浓密的山林中,林中无人,他豪放的脱下外衣,袒露出胸背,并且拔下发簪,披散开头发,尽情享受林中的凉意,那叫一个自在。有诗为证。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山中》

古人的避暑方式,有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但这些办法却是最实用的,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绿色、环保、无污染。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静下心来,用古老的避暑方式,一样可以快乐度过炎热的夏天。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