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西安市枣园街道中堡子村(长安村落)(1)

位于终南山下,神禾原上。为马厂片村之一。东邻东安村,西接西马厂村,北靠堡子村,南面则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土地肥沃,视野宽广,学校居于村的中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共分2个组,以中间一条沟为界,380人。东塬水库存在时曾有稻田近60亩,所产之米被誉为“凉水晶”,色香味浓,属方圆之最。

枣园二字出于清咸丰三年(1824)。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曾出一书《神禾原记》,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清咸丰三年,有一秀才游学于此,口渴如焚,求饮,农夫以“酒枣”待之。秀才感其盛情,提笔写下“枣园”二字,赠为门匾。此后,就有了许多传说,竟有人传说此秀才正是咸丰皇帝奕宁。从此皇上御笔枣园二字,几乎家喻户晓。枣园二字成为民间美谈。

西安市枣园街道中堡子村(长安村落)(2)

很早以前,枣园村中间就有一条通往王曲的沟道名曰“枣树沟”,由此推断,枣园应当是现在的枣园村。从此,枣园二字就成为现在枣园村的代名词。

由郭、刘、马、王四姓组成。相传马姓得罪了回民,回民进村大肆烧杀,均出外躲避。回民烧毁了马姓的房屋,烧至刘家,有人大喊“不要烧了,我们姓刘。”至此,这场浩劫方告一段落。后马姓一部分陆续回来,一部分人逃至翠华山里的甘湫池定居。王姓原系西马厂人,1945年购枣园一宅基地居住,挖土建房时,发现地下有烧毁的砖块、瓦块和灰渣,可见传说十有八九属实。

生产队时期,集体上工、集体耕作。亩产还不到百斤,好一点的土地也仅是200多斤,不足300斤。

为了生存,不得不走向乞讨,持续多年。周边各村都知道,枣园要饭的人最多,更甚者打骂孩子说:再不听话,把你给枣园去。生存的另一条路,便是上山割竹子。脚下踩着矛子,手上提着银子,身上穿着裙子,是对割竹子人的真实写照。所谓矛子,被割过的竹茬,坚如尖刀;银子者,即镰刀锋利自如银子;裙子即割竹子人裤子被竹林扯破如古时妇女的裙子。故有谚语:“一辈子不跑山,就是活神仙。”单说1967年,一行6人上山割竹子,有5个人冻死在山林。

“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的文艺宣传队,以小品、相声、舞蹈等形式,巡演于王曲乡各村。在中江兆演出后,竟有一老人,端来一盘大红枣,说:“你们是枣园人,请你们吃大枣。”2002年成立锣鼓队和秧歌队。

村中有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曾写过3万字的文章。因其中提及抗日的事件。《西安晚报》记者曾采访过他,并在以后抗日胜利纪念日的报纸上连续两年刊登他的照片和文章。西安电视台也相继采访,并以《古稀老人写文章》为题在十分钟的“都市快报”栏目专题播出。西安电视台的“狼人虎剧”录用并播放过他的三个剧本,陕西电视台已录用两个。

目前,进行低压改造,安装路灯。两委会办公室、村民活动中心已基本建成,筹建健身广场。

#在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