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罪之人,终难救赎

——《纳粹高徒》读后感

崔宏达

圣洁之罪读后感(居家悦读有罪之人)(1)

【导读】

说到斯蒂芬金,或许有人会感到熟悉,但是一说到《肖申克的救赎》,人们第一反应无非是想到“《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之首”、“被翻译成三十一中语言”、“曾获奥斯卡奖七次提名”、“电影史上最美影片之一”。然而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斯蒂芬金另一部极佳的著作《纳粹高徒》。

故事开场于美国1974年七月份,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角色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男孩,叫做托德鲍登,十三岁,五英尺八英寸高,一百四十磅重的健壮少年,熟玉米色的头发,蓝眼睛,褐色皮肤,高材生,成绩单不是A就是B,在老师眼中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但是由于他对于纳粹党的奇怪癖好和具有意外发掘珍宝的本事,仿佛就像古希腊人所说的宿命论一样,致使托德与二战战犯古特杜山德——巴汀的血腥魔王相遇,此刻托德的人生轨道已经开始慢慢向着黑暗、无尽的地狱铺去。

刚开始读此故事时兵不明白副标题“夏日沉沦”是什么意思以及与二战中的纳粹党又有什么关联,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仔细浏览书中的每一个字符。生怕漏掉任何关键信息,我跟着斯蒂芬金的娴熟的语言技巧沉入其中,探个究竟。但是最终我的心情由起初的好奇变得压抑难忍。

结局是让人遗憾的,托德还是变成了“纳粹高徒”,杀人心狠手辣,最终和已七十九岁的杜兰德一样杀害流浪汉和醉鬼获得快感,托德甚至射杀掌握着足以令托德治罪证据的橡皮爱德华老师,此时的托德托德无论是脸上阴冷的笑容还是扭曲的精神层面(自由,放飞,解脱)都已蜕变成巴汀集中营的血腥魔王杜兰德。

为什么一个受到家庭和学校良好教育的阳光少年最终变成“纳粹高徒”?其实史蒂夫金已借小说中以色列行动小组中的威斯考福之口说出:“或许一个人不可能如此接近这么多的杀戮暴行,而完全不受影响”,其实这就是我们已经说烂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史蒂芬金更注重描写人的黑暗面,正如书中所说,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只要你不曾接触到让你萌生恶意的精神途经。古人就认为人“性本恶”,人性中恶的一面是人生来的本能吧。

圣洁之罪读后感(居家悦读有罪之人)(2)

由于作者细致刻画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到托德就在你面前,结托德射杀爱德华老师后,感到一阵的快感,他心跳加速,身体发烫,早已丧失理智,他不再受恶梦的折磨,任何人、事、物的阻碍,精神已经放飞,不再受内心深处的理智的自己的束缚,之前自己恐怖的意淫已经像一大片尸体像潮水涌动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给来复枪装上四百多发子弹,朝着以前用空弹枪瞄准行人的太阳穴的可以俯瞰高速公路的斜坡有一棵枯树遮蔽的地方跑去。

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最终在黑夜降临之际托德被警员制服,此时故事戛然而止,世界仿佛静止于此刻。

其中的一段故事线值得我们回味细品。刚开始是托德以信封和照片为由,抓住杜山德的把柄,由此来强迫杜山德回想起那段血腥味的尘封往事,满足自已的欲望。他慢慢逐渐地逼迫杜山德让他讲给托德一些在巴汀集中营的血腥往事,最终还让杜山德穿上廉价的纳粹制服,并下达一定的命令,此时托德内心打了个寒战(所以事情尽在掌握),但他脸上重新出现灿烂的微笑(所以事情尽在掌握),托德始终认为老纳粹被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不会改变的,托德贪婪地聆听着老纳粹的昔日暴行,他以为事情永远掌控在手中。

然而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各种麻烦接踵而来,逐渐地他发现控制权逐渐掌握在老纳粹的手中,他恼羞成怒,还在自我灌输任何事情都已在掌握,最终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在所以的谎言中终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始于逼迫,终于自毁。

圣洁之罪读后感(居家悦读有罪之人)(3)

杜山德其实就代表我们内心的恶,我们在接触它之前,总是认为我们的理智可以把它掌握在手中,在你把它释放出后,逐渐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就像是卡在下水道中的孩子一样,当汽车在上面行驶时,你可以清除地感受到它的震动,但是你感受更多的是绝望,你知不道向谁去呼救,没有任何人会听到,只有自己在充满着污秽,令人窒息的下水道里慢慢等到黑夜的降临。

一旦把这邪恶的畜生释放之后,等待你的只有永无止境的梦魇。

看完这部精彩又具有颇深寓意的故事后我颇有感想,不要试图去靠近邪恶,如果内心深处的邪恶挣脱锁链后,仅凭自己是无法掌控的;善与恶永远、毋庸置疑是人性的两面,就看你如何权衡,如何去把握。

【本文系作者提交的课堂作业,指导教师康健】

编辑 | 李泽昆 刘 悦 孙 微

版式 | 刘家圆 刘颖聪 刘云凤

审核 | 康 健 王 瑜

本文为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美丽汤加魅力南太”原创文章第198篇,欢迎各位读者阅读、在看和转发!

后台将针对活跃用户定期遴选,并送出特色小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