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王充对学术文化的贡献(科普成果务实)(1)

图像采集于绍兴政府网

儿童时期的王充,便显现出特立独行的个性。

与同龄孩子相较而言,王充并不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众多孩子都喜欢爬个树、掏个鸟窝,组个团捉个迷藏之类的游戏;“充独不肯”。“不肯”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害怕与人交往,另一种是不屑此类活动。据王充自记:“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这表明王充自小“早熟”,在处理与同龄人关系时,既不过分亲近,也不刻意疏远,他只是淡淡地存在着。

与尚武的家风相较而言,王充也是别样的传承者。祖上本是魏郡人,因军功封地于会稽阳亭。曾祖仗义任侠,横道伤杀;父亲更是任气凌人,因而均结仇与人,被迫从会稽阳亭移家钱塘,又从钱塘迁至上虞。正所谓“反者道之动”,这样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的家族式悲剧,催生了下一代改变命运的转型发展。

但是斗争精神这一基因却永远流淌在王充的血液之中。如果说祖先手上拿的是刀,心中禀的是“义”;那么王充手上舞的是笔,心中承的是“实”。

与世态炎凉斗争作《讥俗》,与政务弊端斗争作《政务》,与伪书时文斗争作《论衡》,与生老病死斗争作《养性》。遗憾的是,现存王充的著作只有《论衡》;庆幸的是,《论衡》充分体现了王充的务实精神,是他最为重要的论著。

当时既是东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亦是谶纬学说风行的时代,特别是儒家为取得在思想上“独尊”的地位,甘愿牺牲儒家真精神“人文”传统,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创出一套天启观念,导致的后果便是非理性的迷雾在思想界蔓延,虚妄之言充斥学界。王充正是抱着廓清思想的“巨人之志”创作了《论衡》。

不合于时的作品当然不会流行,但洞察真理的著作必定流传百世。《论衡》的离奇故事便在历史中活色生香的上演着。

蔡邕(133至192年),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当时为逃避政治迫害,避难吴会之地十二年,这才有机会阅读到北方地区没有的《论衡》一书,大为赞叹,便“独秘之”,用心汲取《论衡》之菁华,提升了分析事理的能力,使得他与朋友交谈时,站位更高,旨意更远。朋友们认为蔡邕学有所进,肯定是得到了“绝世异书”的指引,于是到蔡邕所住的地方开始“寻宝”,一阵翻箱倒柜后,果然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发现了《论衡》一书,便硬抢几卷扬长而去。蔡邕赶紧追上去,再三叮嘱朋友说,就你我知道此书就行了,千万不要宣传推广。

不论蔡邕所传达的有几个意思,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论衡》一书,犹如玉蕴石内,珠藏鱼腹,还不为众人所知。

真正推广《论衡》者,当属汉末三国时期魏晋重臣王朗(?—228年)。此王朗非《三国演义》中的被孔明骂得心梗而死的王朗。此人孙女王元姬嫁于司马昭,生司马炎。王家在三国及西晋时位高权重,因其曾为会稽太守,便有天时地利得到《论衡》。当他回到许都时,许多人认为王朗的才学又精进很多。有人便推测王朗“不见异人,当得异书”,并以此问之,王朗就把得益于《论衡》的事情和盘相告,于是《论衡》一书便开始流行起来。

在绍兴上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王充的故事,不仅有水蛭治病、雷公打人,还有王充捉鬼、破天师等,其实这些精彩故事都来源于《论衡》的思想,加之以民间演绎,形成系列故事,播撒着求真务实的种子,在浙江大地上蔓延生长。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成果

课题编号:19YB50

课题名称:《浙江故事中的浙江精神》

负责人:闻学军

工作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