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松江解放70周年。

8月14日起,“上海松江”微信公众号将连续刊播由区委党史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松江:70年70个瞬间”,撷取松江70年发展长河中7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回顾前人走过的光辉足迹,承载接续前行的宝贵经验,汲取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二十期,小松带你了解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从农业开始。

改革开放四十年联产承包制(⑳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1)

1979年,在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松江县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9月,松江县发出《关于调整自留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决定按人口数量调整农村社员自留地。

1980年,松江县委在尊重生产队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发展,首先由养殖业开始到种植业,由经济作物承包发展到粮食作物承包。在形式上,由“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到“定额包工,联产计酬”,由“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发展为“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等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1981年末,全县2605个生产队中,有90%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至1983年,全县基本统一了对“统一经营、包干分配”(大包干)责任制的认识,全县2758个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分别占总队数的11.1%、78.5%。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不少乡、村的农机、排灌、植保、种子等成立了专业公司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程度。

1984年,县委把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全县各乡镇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完善。同时鼓励发展规模经营,县内涌现一批粮食生产承包大户。土地开始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各种形式的专业户、合作农场等在全县逐步建立,规模经营的单位和面积逐年增加。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促使大批务农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成功,也为松江工业经济领域内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农业改革不断深入:全县撤队建村

改革开放四十年联产承包制(⑳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2)

1984年,洞泾乡人民政府挂牌仪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联产承包制(⑳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3)

洞泾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普遍实行的基础上,1983年10月,党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1983年,县委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在上半年叶榭公社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分离工作,恢复乡行政建制,人民公社为农村经济组织(1984年改为经联社)。1984年,全县19个公社结合公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换届选举,全部建立乡人民政府。7月开始,以九亭乡为试点开展建村工作,到10月,全县完成建村委会工作。以各乡原有生产大队为基础,“一队一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以生产队为单位“一队一组”,设立村民小组。全县共建成317个村民委员会,选出委员1513人。

松江第一个万元户——杨四海

改革开放四十年联产承包制(⑳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4)

1985年6月24日,《解放日报》刊登杨四海事迹报道和短评

1985年6月22日,县委作出《关于学习杨四海同志的决定》。

养兔能手杨四海是中共党员、新桥乡副业公司经理、原西茜蒲村大队长,他带头劳动致富,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成为松江第一个“万元户”后,他担任了大队的领导干部,发扬自我牺牲精神,积极帮助全村农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走共同致富道路。县委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和干部向杨四海同志学习,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吃亏,不辞辛劳,为人民多做好事,为国家多作贡献,为党增添光辉。24日,《解放日报》报道杨四海带头致富的事迹,并发表《赞杨四海》的短评。30日,《解放日报(市郊版)》头版又专门作了报道。

内容来源:松江微历史

编辑:周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