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茵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1)

说实话,初读《呼兰河传》时,浅薄的我曾不以为然,觉得描述实在过于平淡,而且有种流水记录的感觉。但后来,却渐渐上瘾,迷恋上了这种质朴从容、不紧不慢的记述风格。  

和惯常的小说相比,这本书比较特殊。一是它的体裁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没有真正的主角。二是它讲述故事没有主线,自由零散。三是故事内容并不是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只是发生的地点同在呼兰河。全书七章,既可各自独立,又可融合为一个整体。起初读时以为是作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结集,慢慢地却牵扯出一系列人物,但这些人物与作者也仅仅是相识而已,并无过多的联系与交集。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2)

文章以孩童的眼光打量呼兰河这个地方,以孩童的口吻记录周遭的人和事。第一章主要描述呼兰河这个小城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作者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人物的刻画上,而是放在对其生存环境的介绍上,特别是对那个大泥坑进行了特写,写它的涨落,写人们的陷落,大泥坑带给人们太多的苦头,却无人提议将其填平或改造。相反人们还以此为乐,甚至因为大泥坑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人们可以吃上便宜猪肉而感到高兴……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当时人们愚昧麻木颓废的生活状态。大泥坑,在这里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影射当时的社会便是一个大泥潭,人们在其间挣扎陷落。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3)

第二章写一些风土民俗。作者说:“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很频繁,也很热闹,似乎呼兰河人的精神是丰富而愉悦的,但实际上这些被称为“盛举”的民俗活动充斥着封建迷信的味道,跳大神是为了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七月十五放河灯也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文章用大量篇幅描述人们为了鬼神的祭拜活动而忙碌、操心,但对唯一为活人而设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却只是轻描谈写地一笔带过了,可见人们对这个节日并不是很重视。一个对鬼神的膜拜过于猖獗的社会,定然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哀。这章看似将呼兰河多样的风情描述得像一幅画,但好看中却透着一股阴郁,读着令人窒息,再一次揭露出呼兰河人封建迷信、落后愚昧的精神状态。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4)

第三章,作者才将笔触落到自己的身上,开始写到自己的童年。写到自己的祖父和后园。作者,算是幸运儿,生在地主家庭,但即便如此,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她没有玩伴,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她的是那一件件不会说话的器物、花草。她有一个园子,但她也仅有这一个园子。这个园子,很丰富,但也很单调。她是被园子圈养的小姐。  

陪伴她的人只有外祖父,那个在她出生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按说,作者最亲近的人应该是父母,但文中对父母只是一笔带过。却用大量笔墨描述自己与祖父的种种相处片断。作者直言不讳:不喜欢祖母,因为她用针刺过她,还喜欢骂人。而对父母提得更少,仅有几句也是“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于是,我们不难揣测,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作为长孙和长女,祖母亦或父母,对作者的管教必然过于严苛呆板。作者对这种封建礼教式的管束显然十分反感,甚至于一再抗争。幸而,她有一个常常笑得像孩子一样的祖父。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5)

在这章,作者对后园有很细腻生动的描述:“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十分喜欢这些描述,是孩子视角下的景物,自然,美丽,新奇,充满了童趣。而后园吸引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后花园中还有她慈爱的祖父。只有在后园,只有与祖父在一起,作者才会感到自由,感受到幸福。所以,她、后园、祖父,这三样一样也不可缺少,这三样也构成了全文最温暖的章节。这才是正常的祖孙之乐,但在那样的社会,这样的亲情也是难得的。这从侧面揭露出旧社会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6)

从第四章起,一直到第七章,开始写院子及院里的邻居。外祖父,在这里是旧社会的老爷,作者虽生在地主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是残忍的,因为目睹了太多的不公平与血腥事件。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脸长得黑忽忽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子。可是这样的女孩子,到了婆家,却是“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原因竟然是她“不规范”,她“太大方了”。而虐待她的婆婆理由也是冠冕堂皇:“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直至后来,小团圆媳妇被吊在大梁上,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过来。她婆婆有时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针刺她的手指尖。小团圆媳妇终是被拆磨病了,病了不请大夫,却是跳大神,用各种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方法给她治病(其实是进一步折磨)。尤其是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作者此时的笔调依旧平缓,但读者心中早已满是愤懑,这些人,实在是可怜可笑又可悲。一种痛蹂躏着我们的心,我们同情的不止是小团圆媳妇,还包括她愚昧无知的婆婆,包括那些出主意的热心邻居,他们都是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和习俗荼毒了的人,他们,同属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我们只能可怜却无法憎恨他们。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7)

第六章,写有二伯。他是个长工,既自尊又自卑,即便付出了一生,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他是对阶级差距深恶痛绝之人。作者写到这个人物时,用得最多的是“古怪”二字。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他仅有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的被子和一掀动“毡片就一片一片掉下来”的褥子。他的枕头像露馅的饺子,一动就“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他的穿戴也是破烂不堪、不合规矩,以致于“要猴不象耍猴,讨饭不象讨饭的”。可是,他确是拼死为主家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他能活下来,也是死里逃生。但他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老厨子经常奚落他,孩子们也骂他,取笑他,向他抛石子。他看起来古怪,却又合情合理。是这世道的不公与世态的炎凉,使他的性格扭曲了。

他喜欢和鸟和狗谈天,但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也没有了。他偷钢酒壶、锡火锅、大钢钱、大澡盆,拿去卖。他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背到粮米铺去卖。他偷了东西,又爱面子,怕人家提到"偷"字,人家一提,他总是不好意思,这说明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咒骂和偷东西,只不过是他对这世道不公的一种对抗。末尾他对还是个孩子的作者说“你们全家都是耗子,大人是大耗子,小孩是小耗子……”让人不禁想到诗经里的“硕鼠”,耗子在这里喻意着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而作者的一句“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听了一会也没听懂”让人不禁笑了,但这种笑是苦笑,作者不惜拿自己开涮,委婉地讽刺、含蓄地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公。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8)

冯歪嘴子是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他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他辛勤劳动,却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在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呼兰河,出身卑微的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的私自结合,像一枚炸弹一样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愚昧保守的人们用扭曲了的变态心理去敌视这种叛逆。

和小团圆媳妇一样,他们都是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的,是不合“规矩”的,但显然冯歪嘴子更具有力量。所以,人们也便更为嫉恨、仇视,于是经常奚落、诅咒他们。当他的第一个儿子降生后,磨房掌柜和掌柜太太大骂他:“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乾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把他们赶到磨房南头装草的房子里住。更多的是看笑话的人:“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又散布谣言说冯歪嘴子要上吊。所以,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和惯常的规矩,勇敢地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并结合,是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惊人的爱情故事,但注定也将是一出不为世道所容的悲剧。

冯歪嘴子的老婆,看似死于生活的贫困,实则死于世俗的偏见与人性的凉薄麻木。好在,冯歪嘴子始终不曾绝望,无论是家徒四壁还是妻子离世,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他凭借自己的劳动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孩子。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令周围的人都觉得惊奇意外。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甚至根本也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冷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冷,因而来了悲哀。”这些卑微如草芥的劳苦大众,在世上艰难地过活。他们的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他们的死更激不起一点浪花。坚强与柔韧,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冯歪嘴子,是被剥削阶级中的一员,也是全书中的斗士,体现了底层人民超越苦难和顽强抗争的精神。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9)

从始至终,作者一直驾着坦然从容的步调,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述说贫穷、落后、愚昧与无知,述说冷漠、麻木、残忍与凄楚,作者的笔触始终平静得像一池静水,但在这种表面平静之下,你分明感受到了暗潮汹涌:那是对人性的悲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愚昧无知的痛心。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强调:“我家是荒凉的。”而全书通篇,也始终弥漫着一种清凉、荒凉、悲凉的气氛。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寂寞的小城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平静下的汹涌)(10)

是的,就是这种炫惑,吸引着我在疫情期间将《呼兰河传》读了一遍。原以为它只是个单薄的小本,与那些厚厚的大部头书籍相比,充其量也只能算一碟爽口的小菜,清淡有余,厚味不足。但翻阅后,才发觉自己彻底错了。它虽然字数不多,却很有份量。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有着诗歌一样的韵律和节奏,有一种朴素凄迷的气质,吸引着我不知不觉陷落。纵观全书,既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痛快淋漓的控诉,作者始终以旁观者的姿态安静从容地记录,但那种难言的痛却在心头越积越多,终是令人不堪忍受。呼兰河,也不再是一条毫无干系的涓涓细流,它渐渐涨潮,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超越个人体验,进入到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关怀之中,引领我们透过苦难探寻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从灵魂深处走向真正的平静与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