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城阴阳鱼,今日头条首发个人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原创、尊重劳动。


在昨天发表的文章《您知道连蒋介石都不敢收的“寿礼”是什么吗? 》中说到了后母戊方鼎经历的磨难。我们非常庆幸宝鼎在被搬运上飞机的前一刻被国民党军官放弃了,否则今天我们想要领略国宝的风采就要大费周折跑到台湾,有一首歌名叫《漂洋过海来看你》,十分应景。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1)

话说回来,1959年,宝鼎从南京博物院被调到了北京,被当做镇馆之宝,收藏进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历经磨难的后母戊方鼎,终于有了一个与它身份相当的家落脚,再也不用流浪了。说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个博物馆就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2)

国家博物馆,我们俗称“国博”,历史上也有很多名字。民国九年11月(1920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初,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28日,两馆再次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名称沿用至今。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3)

国博的镇馆之宝,后母戊方鼎也经历过改名的过程,它开始有个我们最熟悉的名字“司母戊方鼎”。作为七零和八零后,我们的历史课本中也一直使用这个名称。那么为什么后来改称为“后母戊方鼎”呢?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4)

郭沫若

其实宝鼎在出土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不少人一直叫它“马槽鼎”。后来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释鼎腹铭文为“司母戊”,于是宝鼎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司母戊方鼎”。这个名称“深入人心”,一直使用了长达半个世纪。但是,郭沫若考释出来的“司母戊”一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产生了很大的争议。首先,方鼎是做什么用的?大家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商王用来祭祀的鼎,但祭祀的对象是哪个神还是哪个人?这个鼎是为谁铸造的?这里意见就不统一了。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5)

商王文丁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司派”学者认为,司母戊的“司”是“祀”的意思,“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即商王文丁铸造此鼎,用来祭祀他的母亲“母戊”。而以唐兰为代表的“后派”学者则认为,大学问家郭沫若认错了字,那个“司”字其实根本不是“司”而是“后”。1977年唐兰在《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的发言中,对“司”的解释公开提出质疑。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后”字都是反写的,因此看起来就是“司”字,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司”和“后”是通用的,根据铭文前后的意思,应该是“后”。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是1975年6月在后稷邰城白龙王发现了“后母姒鼎”。

司母戊方鼎背后的故事:司母戊方鼎为何改称为(6)

唐兰

于是“后派”学者建议将“司母戊方鼎”改为“后母戊方鼎”,不要一错再错。同样的,从安阳墓中出土的“司母辛方鼎”也应更名为“后母辛方鼎”,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更名。直到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新馆正式启用,宝鼎才更名为“后母戊方鼎”。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首次念出了“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当时有很多观众都以为是主持人念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