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11月13日发布公告:根据国家“双减”要求,学而思培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将于2021年12月31日截止。在此之前,学而思培优将保质保量完成用户已报名的课程服务。

公告一出,就有不少家长问:“要不要趁着截止前,囤一些学而思的教材?”我看到某平台上有一位数学老师抨击学而思的教学模式,说学而思是教孩子一些没有逻辑、毫无意义的公式、套路,这样做会逐步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首先声明,我是非利益相关人员,我也没听过学而思的课,不过家里倒是也买了一些学而思的教材。针对上述老师的论断,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论断是片面的。

我不认为那些公式、套路是毫无逻辑、毫无意义的。我先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把做数学题(物理、化学等等都一样)比作做菜好了,那各种菜谱就可以看作是公式、套路。但凡做过饭的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看过菜谱的。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要看菜谱,想挑战高难度料理的时候也要看菜谱……那你说这些菜谱有没有用?做饭可能比较“俗”,那就再举个“雅”的例子,学下棋。学下棋的,不管围棋、象棋、五子棋,都有棋谱,都有口诀。你说这些棋谱、口诀有没有用?菜谱有没有用、棋谱有没有用?你也别急着说有用。我觉得关键要看人。看人是什么意思,就是得看学生的资质、老师的水平、教学的目的。下面就聊聊人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天资都不一样,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公式也好,菜谱、棋谱也罢,这些充其量是工具和手段,好不好用、合不合适,得看用它的人。依旧以做饭为例,比如,今天你要做卤鸡爪,你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你找来菜谱看到里面用了十三香,于是你就加了十三香,结果做出来的卤鸡爪确实很香。十三香就好比一个复杂的公式,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知道十三香适合卤鸡爪就基本够了。但是呢,假如你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你马上就会问,十三香是哪些成分,为什么选这些原材料,各成分间的配比如何,为什么要这个比例,换个比例行不行,少一味变成十二香行不行,多一味变成十四香行不行,换一味变成新十三香行不行,除了卤鸡爪之外还能用来做什么,卤猪手行不行?等等。此外还有天资愚笨的,就是你告诉他卤鸡爪加十三香好吃,他一步一步照着做了,做出来却很难吃。那么在做这个卤鸡爪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对于天资聪颖的,他能问出很多问题,通常他也能自己去寻找答案,所谓的“无师自通”嘛。对于资质平平的,就需要老师点拨了,有“一点就通”的,有需要多点几下的。对于天资愚钝的,恐怕就是怎么点都通不了的,或者说得下一番大功夫才行。无师自通的,有成为顶尖厨师的潜力,一点就通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至于那些愚笨的,还是别做饭的好,免得把厨房给炸了。

学而思的教材要不要扔(你会囤学而思的教材吗)(1)

此外,还要考虑教学的目的。仍旧以做饭为例。绝大多数人学做饭,只是为了一日三餐能吃得可口一点,奔着成为厨师,甚至顶尖厨师去的,终究是少数。事实上,能成为厨师的,也只是少数,能成为顶尖厨师的,更是凤毛麟角。再回过头想想那些参加教培班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目的又是什么呢?

看到这里,我要表达的意思应该已经很明显了。教学教学,一个教一个学,缺一不可。老祖宗早就说过了,“因材施教”,所谓的公式套路,只不过是教学的手段而已。撇开教学的主体,只谈手段的好坏,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样是那把刀,有的人能用来拍黄瓜,有的人能把黄瓜变成艺术品,刀本身的好坏,又何须多言呢?同样是那包十三香,有的人看完卤鸡爪的菜谱后,拿去卤猪手了,有的人拿去炒青菜了,哪个香呢?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囤学而思的教材吗?我觉得教材本身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这里的情况非常复杂,笼统地说就是当学生、老师、教材互相适配的时候,教材就是好教材,关键还是得看学生的能力、老师的水平以及教学的目的。所以,教材好不好,学过才知道。不过,鉴于学而思毕竟曾经是教培行业的佼佼者,我认为囤点他家的教材不是坏事,就当做囤点有品牌的工具而已,或许哪天用上了呢?不过相比于教材,我认为更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