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伏羲氏的母亲踩脚印而怀孕、黄帝的母亲因闪电感应而孕,这在具备医学知识的现代人看来,太扯了吧。虽然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不太可能,但“处女怀孕”在微生物、昆虫、植物界可是真实存在的,有的生物到了一定的年龄,还能转变性别。英国知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在《红皇后效应:性与人性的演化》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繁衍方式。该书是一部从进化角度探讨性与人性进化的科普作品,破解了性的起源。马特·里德利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案例,比如无性的蜗牛、纯种火鸡、嫡长子和灵长目动物学、包法利夫人与雌燕等等,也讲述了性选择是如何塑造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心智的,他认为所谓人性,其实就是两性博弈的具体表现形式,奇奇怪怪的知识绝对可以拓展你的脑洞。

从生物进化角度讲女性择偶(读书处女怀孕在生物界是真实存在的)(1)

《红皇后效应:性与人性的演化》

[英]马特·里德利著

重庆出版社

北京华章同人公司出版

对于人类来说,性是产生新生命的唯一途径,这也是性的目的。直到19世纪后期,人们才发现这个说法存在问题。似乎还有很多更好的繁殖方式,比如微生物分裂的方法、柳树插条的方法、蒲公英进行的结籽自体繁殖方式。处女蚜虫产下的小蚜虫,肚子里已经孕育有幼虫了。魏斯曼在1889年就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写道:“两性结合(性)的重要意义并不是繁殖,因为繁殖可以通过许多其他的方式实现,比如,有机体的分裂、出芽生殖以及单细胞细菌生殖。”

魏斯曼开启了一项重大传统。从那时迄今,每隔一段时间,进化论者就会公然宣称性是个“问题”,犹如“修饰物”一般,是本来不该存在的奢侈品。曾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一个会议,国王也参与其中,大家认真地讨论为什么一碗水中无论放不放金鱼,它的重量都一样。会上所提出的解释都被否决了,讨论变得异常激烈。突然国王说:“我觉得你们的说法有问题。”于是他派人拿来一碗水、一条鱼和一个天平,开始实验。首先把那碗水置于天平之上,然后放入鱼,这时碗的重量增加了,增加的恰好是鱼的重量。当然,事实原本就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用它来暗指本书中所提到的那些科学家都是白痴,偏要假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似乎也有失公平。但其中也确实存在微小的相似之处。当一些科学家突然发现他们不能解释性存在的原因,而对目前的解释又不满意时,其他一部分科学家会认为这种看似聪明的敏感有些荒唐。他们指出,性的存在,证明它一定具有某种优势。若生物学家坚持说动植物采用无性生殖的方法更好,那就相当于工程师说大黄蜂不会飞一样荒谬。布朗大学的丽莎·布鲁克斯写道:“这一问题的争端在于许多有性的有机体好像并不知道这个结论。”一些批评家指出,现有的理论的确存在一些漏洞,但不要指望修补漏洞就能获得诺贝尔奖。此外,为什么性一定要带有目的性?也许它只不过是繁殖过程中一次意外的进化事件而已。

然而,许多生物根本没有性,或者只在几个世代区分性别,而过了几代性别就消失了。处女蚜虫的玄孙女,到了夏末会变成有性生物。她会和雄性蚜虫交配,产下拥有双亲基因的后代。她为什么要费这个劲呢?对“意外事件”这个解释而言,性好像也太顽强了。这种争论从未平息过,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论文、实验和模拟测试问世。如果现在我们对参与其中的生物学家做问卷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该问题已经解决,但对于解决方法的答案却很难达成一致。第一个生物学家支持A假说,第二个生物学家支持B假说,第三个生物学家支持C假说,而第四个生物学家则支持以上三种假说。是不是还有其他解释呢?我去请教约翰·梅纳德·史密斯,他是最早提出“为什么会有性”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我询问他该问题是否需要一些新的解释。他回答道:“不需要,我们已经有答案了,只是目前我们还很难就其达成一致而已。”

性就相当于混合基因。为什么混合基因是繁殖的好方式,大家很难达成共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大家普遍认为混合基因对进化有益,因为它有助于创造多样化的生物体,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混合基因的过程并不会改变基因,但可以把基因重新组合。在基因组合过程中,性是一种自由贸易,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优秀基因在物种中传播的机会,而物种也由此得以进化发展。“个体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素材”,魏斯曼认为性会加速进化的进程。

作者:[英]马特·里德利

编辑:蒋楚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