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本在养肾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先天基因)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延缓衰老)而全形(保全健康),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意译
白话意译:听了岐伯关于男女“生命节数”普遍性规律的解说后,黄帝又问:现实中,也的确有人年纪已经老了,但还能生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大概是其先天基因太好,气血和经脉能够经常性地贯通,特别是肾气有盈余。年老的人还能生孩子,现实中,也确有特例。但从普遍性的情况看,男的超过八八64岁,女的超过七七49岁,身体的精气就渐渐枯竭了。
黄帝听后,忍不住再问:那些坚持修习养生之道,且年过百岁的人,还能生孩子吗?
岐伯没有直接回答“不能”,而是委婉地说:能够修习好养生之道的高人,大都能够保养好自己的肾气,延缓衰老,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保持和谐统一,所以,他们的年纪虽然大一点,也还具备生育能力。
参悟领会:如果说岐伯的上一段话讲的是男女“生命节数”的普遍性规律,那么,这一段话则讲的是“特殊性”规律。那些年纪虽老而仍具有生育能力的人,必然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先天的基因好,“天寿”过度;二是后天的保养好,懂得并践行养生之道,特别是懂得养“肾”,使自己“肾气有余”。在五脏之中,肾属水,有水则有生命,无水则无生命,故养肾就是养命。生命如灯,肾里贮藏的就是灯油。油满,生命之光则亮;油尽,生命之光则灭。
养生大家的四个档次
黄帝曰:余闻上古(这里讲的上古时期,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太古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有巢氏教人盖房子、燧人氏教人取火煮熟食的时代)有真人者,提挈(tí qiè,揭示要领)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中古(这里讲的中古时期,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远古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医药鼻祖伏羲画八卦的朝代)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很远的地方)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之风)之理,适嗜欲(shì yù)于世俗之间,无恚嗔(huì chēn,怨怒)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白话意译:对黄帝来说,最轻松、悠闲的时刻,莫过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围着熊熊炉火,与岐伯等人讨论养生大道。在听完岐伯对上古、中古时期养生大家的描述后,黄帝兴致勃勃地作了一个简短精当的总结:
▲ 在上古时代,有一种被称为“真人”的人,他们能够提前洞察到天地造化的契机,把握住阴阳变化的规律,通过一种独特的导引术,不断地吸纳天地间的精华之气,吐排出体内的腐浊之气,心神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的宁静与专注状态,肌肉皮肤则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柔润与亮泽。这样的人,算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们的寿命,确实和天地一样,很长很长……
▲ 在中古时代,有一种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备高深的道德,且完全掌握了养生之道。他们自觉地让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天地阴阳、四季气候和变化,并与之完全合拍。他们远离世俗社会,主动地融入自然修行,积聚精气,安定元神,视觉和听觉始终保持着灵敏发达。这样的人和真人相似,寿命很长,体质很强。
▲ 还有一种被称为“圣人”的人,非常的聪明睿智。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邪气贼风,他们都能够巧妙地回避,使自己始终安然地处于一种风平气定的境地。对于各种世俗的习惯,一方面,他们能够“同流”,很好地去适应,做到心理上不埋怨,行为上不违离;一方面,他们又不“合污”,在衣服穿着、言行举止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性。就外部来讲,不让自己的身体过度劳累;就内心而言,不让自己的思想背上负担,一切以恬淡愉悦为要务,以自我充实为目的,从而使得自己的身体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这样也可以活过一百岁。
▲还有一种被称为“贤人”的人,他们能够以上古“真人”为榜样,依据天地、日月、星辰等运行的自然法则,顺从阴阳变化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使自己延年益寿,只不过较为有限。
参悟领会:任何一种等次的划分,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黄帝在这里描述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养生家的等次,其统一的标准就是“道”。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也就是说,对阴阳变化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水平,直接决定了养生家的档次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黄帝描述的这四种人,四段话,看起来玄奥得不得了,但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未离“阴阳”二字。
如真人,就是能“把握阴阳”的人;至人,就是能“和于阴阳”的人;圣人,就是能“适于阴阳”的人;贤人,就是能“逆从阴阳”的人。面对“阴阳”的大法则,真人的“把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主性,包含了先知先觉、掌握自如的意思;至人的“和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性,包含了自知自觉、无缝对接合拍的意思;圣人的“适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觉性,包含了后知后觉、主动适应的意思;贤人的“逆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强性,包含了虽然未知未觉、但仍努力仿效前人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