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秋天的落叶飘零与万物凋谢,诗人们继而将之与遭受的坎坷磨难和壮志的无以实现联系起来,以景喻情,因情写景,令人动容。
但是,我们更喜欢因秋天缤纷奇丽的色彩和壮美丰硕的果实,而生发的豪迈与阳刚,这是一种洒脱豁达的气度与精神。
杜牧的《长安秋望》就是这样一首清新而独特的小诗。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无从考证,但大都认为是杜牧在850年在长安所作。这一年的杜牧47岁,为吏部员外郎。吏部是管理国家官员的部门,设员外郎二人,官职等级为从六品上。如此看,杜牧的官职并不低。
但杜牧对这个官不感兴趣,强烈要求做湖州刺史,同年秋天,杜牧得其所愿,走马上任,成了一名地方监察的官员。这首《长安秋望》就写在这个时期。
这首《长安秋望》写的是诗人远望秋色中的长安,也有将之理解为在长安远望终南山的,但都是诗人赞美旷达而高远的秋景,同时也表现诗人豪迈而宽广的胸襟。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诗人信步登上高楼,靠着楼杆,可以看到下面秋天经霜后的树,天上则是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如镜面一般无一丝云彩。这里的“倚”是靠着的意思。“外”指之外的意思。这两句诗人的目光,由近前的霜树,到如洗的天空,展现出一幅秋意明丽的壮美画面。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两句中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南部。诗人接前两句之后,又将目光移到终南山,只见远处的终南山在明净的秋天,伟岸雄浑,高耸入云,与碧蓝如镜的天空相互映衬,难分伯仲,这磅礴宏大的气势,是不是要与这壮观的秋色比个高低呢。
《长安秋望》先落笔于楼阁之下的霜树,再写如洗的碧空,营造出庞大而辽阔的秋色。继而诗人再助其澜,将秋色中奇丽高峻的终南山再与秋色相比,如此巧妙的安排,以虚写实,又以实写虚,韵味独特,气势不输“南山与秋色”,自然贴切,细腻而又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