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创办于1919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学校以“双十”命名。建校百年来,一代代双十人牢记“勤、毅、信、诚”的校训,秉承“追求极善,勇为最先”的双十精神,让学校发展成为闻名全国、享誉海外的福建省名校。近年来,学校基于百年积淀,立足厦门,为党育人,以为国家育学术型、精英型人才为己任,在统筹规划“学术型”高中建设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大胆探索,成绩斐然。
● 着眼教育大局
统筹规划“学术型”高中
“学术型”高中,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术为导向,以高素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中。
双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欧阳玲说,通常来讲,普通高中只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对创造要求并不多,“学术型”高中颠覆这一理念,把发展高中生科学创造与实践能力、为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基作为己任。
学校确立打造“学术型”高中的目标,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着眼于教育大局与学校实际。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在面对科技“卡脖子”技术阻碍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精英型人才被提到重要位置。欧阳玲认为,结合毕业生的成才路径来看,学校有能力为国家培养一批在科技领域、稀缺领域的“特种兵”,因此确立了打造“学术型”高中的奋斗目标。
学校认为,建“学术型”高中,首先是不能把眼光放在高中的“一亩三分”地,而应把高校“学术型”的做法向下辐射,对接高校需求,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学术品质,做到把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口”前移。
“百年英才计划”在双十中学实施多年,已经悄然落地生根。这项计划中,效仿高校,实施书院制和导师制是其最典型的特征。这两项制度在继承我国古代的书院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了牛津大学等研究型书院模式,让学生在个性化教学、精英学生组队的环境下,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并给予他们更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在高中就“熏出”学术意识。
哪些学生可以参与到“百年英才计划”中来?“不是成绩好就可以加入,关键是要看综合素养。”双十中学高二年段长黄昌鸿说,学生可以写申请材料自荐,经过初审,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入选名单。目前,双十中学高二年段已经有60名学生进入“百年英才计划”行列。下学期,预计参与人数将增加到100人,达到整个年段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学校现设九章书院、鸿羽书院、求阙书院、鹿洞书院及薛定谔的猫书院等五个书院,各书院院长由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英才计划的全体成员按照兴趣和特长分别进入不同的书院,学生也可以按意愿申请书院或转院。
五个书院个个是卧虎藏龙。鹿洞书院里有擅长生物、化学竞赛的理科学霸,九章书院则大多是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求阙书院大多是有文科特长、对人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鸿羽书院则集合了不少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文艺综合型人才。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以此命名的学院吸引了一批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
据介绍,学校平常的行政班级传授的是“硬”知识,而书院则授予学生“软”技能。各书院在专用活动教室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比如,鸿羽书院每周二晚自习组织“好题分享”,在一题多解中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求阙书院每周日晚上的读书分享会盛名在外,连其他书院的学生也被吸引过来。
学校的“导师制”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学校在全校遴选各学科名师,组成导师团队,这其中不乏一些“明星教师”。比如,喜欢带领学生长跑,锻炼学生意志的数学竞赛金牌教练张瑞炳;善于将化学知识改编成流行歌曲,让试卷“唱歌”的特级教师肖培林;博古通今、富有才情,在微博圈小有名气的“厦门仙森”许鹄翔;带出数个高考英语单科省状元,有着“福建英语教学领军之王”美誉的王庆华……
双十中学把选择导师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目、兴趣点、未来发展方向,来匹配合适的导师。每名导师负责3至4名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一对一指导交流。除了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导师还要辅导学生以学期为单位进行一项研究性课题,并完成论文的写作。
● 个性化通识教育
学生在“奇思妙想”中仰望星空
在前不久的双十大讲坛上,南京大学教授黄永锋做了“我们生活的宇宙”主题讲座。500余名高二年级学生聆听讲座。讲座中,黄永锋用和蔼亲切的口吻,将广袤神秘的宇宙以数据化、科学化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黄教授没有过多地讲解已经发现的宇宙理论,而是侧重于说明当今天文界仍未解决的几大问题。这是一场典型的仰望星空的报告。
高二(4)班的陈嘉欣同学听完报告后说:“宇宙,不仅仅是美丽的星空,它更是照亮了每一位天文学者人生的星空,是那么深邃而迷人。”专家的讲座,激发了学生对学术的无限奇思妙想。
现在,一流大学都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在本科阶段都应学习大量的通识课程,并把培养“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双十中学在建“学术型”高中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学校的通识教育,除了课堂渗透,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专家讲座,二是社团活动,三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
来双十中学讲座的,主要是大学教授和学者,这其中不乏中科院士以及外交官等社会知名人士,甚至还包括诺贝尔奖的得主。而讲座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既有前沿的科技知识等学术性强的理工科内容,还有文学、历史、时政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有学习方法、沟通方法等具象的内容。
每个周日下午,双十学生可以像大学生那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选择需要参加的讲座。这些内容就像是在学生心中植入“种子”,学校相信这些种子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并长成大树。
学校认为,培养“学术型”人才,不能让学生变成古板的“学究”,而是要激发学生“奇思妙想”天性,为他们未来的发展种下“创新与创造”的基因。学生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社团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可谓是种类繁多。学校有“双十之声”广播站、科技创新协会、天文社、航模社、棋社、摄影社、魔方社等社团。在社团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奇思妙想”,学校以他们的“奇思妙想”为自豪,并提供实施舞台,帮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结合中,实现自己创造与创意的活动。
表面松散的社团,却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学生在天文、模联、灯谜、航模、科技创新等比赛中,屡屡获奖。已经毕业的双十“模联”成员很多被美国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
前不久,学校的校庆活动演出由学生自主组织,学生在演出完成之后,很快清理现场,做到“活完地光”。活动结束后,学生快速转换角色,投入到学习中。欧阳玲说,学生的这种自由转换能力,让她很是感动和佩服。她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学术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一些重大活动,之所以要交给看起来“不靠谱”的学生来做,目的是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试错”,在实践中进行通识教育。
现在,学校的不少活动都是由学生“自治”来完成,而老师则成了“旁观者”。每年由学生来组织开设数学文化节,由学生主持。老师认为,这样做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做自己感兴趣的数学。
学校还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媒体“每周TV”。学生自己去寻找当下热点,录制相关视频,内容涉及社会新闻、国家新闻。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来播报新闻,这让实事政治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
● “一体化德育”锻造学术品格
劳动教育让应用“入心”
学校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培养学生自律精神与坚毅的品格显得格外重要。学校构建“一体化德育”新格局,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德育体系。
学校认为,培养“学术型”人才,首先要保证思想品质过得硬。为此,学校把“立德”放在首位。前不久,双十中学成立思政研究室。揭牌仪式上,学校提出要建设思政“课程群”,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开设《时事与哲学》《时事政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校本课,形成了一套横向覆盖全体学生、纵向贯穿学习始终的思政课程体系。
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采访、访问等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识。学校还将组织思政宣传、宣讲、演讲,并开展讲思政故事、拍摄思政微视频等活动,通过多种育人方式,提升学校思政工作水平。
带着家长读书,引导家长一起,打通家校教育的通道。这是双十中学的一贯做法。学校开展“以书论心”的智慧家教活动,建立家长读书微信群,开辟家庭教育工作坊,让家长一起交流育儿感受,同时请专家开设讲座,为家长出谋划策。学校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共同面对成长的各种复杂问题,引导孩子自主,积极成长。
学校认为,培养学术型英才,不能排斥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精致的劳动教育,给学生搭建实践舞台,让应用和实践深入人心,从而让他们更能理解学术的真谛。
拿起螺丝刀、钳子、测电笔、热熔枪、电焊笔等常用工具,组装与维修“米奇小夜灯”,这是学校“家电维修”校本课程的内容。近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目的是通过课程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自主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劳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在未来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学校还因势利导地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本期劳动校本课程为“家电维修”和“剪纸艺术”,课程由相关专家先行讲授,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安全教育后,现场动手实践操作。
学校还依托通用技术等课程,确保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学校以年段和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志愿服务队”,参与到“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还注重把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科技知识。前不久,在厦门正新汽车国际文化中心,同学们在导师的引导下,实地考察这里的汽车轮胎博物馆,了解橡胶与轮胎的基本知识。学习完轮胎生产知识,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开始动手组装汽车模型,亲身感受了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看图、空间想象及动手操作等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科专业兴趣。
双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曾娟说,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性的课程体验,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从而让他们树立学术为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体悟劳动的智慧与快乐,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的个人成长。
● 特色“生涯教育”
眺望通往“学术殿堂”之路
近日,双十中学高一年级1000多名学生,兵分22路,开展了生涯体验研学活动。他们走进银行、医院、农村党支部、新媒体中心等地方,去体验现实的工作。校方介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专业的工作过程,增加对行业的理解。这是学校特色“生涯教育”的一个侧影。
金融学一直是学生乐于选择的热门专业,而银行作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的主流就业单位,却鲜少有人了解。这次,同学们走进了光大银行厦门分行的“后台”,在总经理助理的课程分享中,深入了解银行证券行业。
这次研学活动,学校提供了22条生涯体验的研学路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赵向波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生涯教育,学校把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未来的学术与职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路径这三项工作,作为生涯教育的出发点。
学校通过导师辅导、心理教师辅导,班主任谈话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特长所在。
在认识未来学术与职业方向上,学校除了组织大规模的职业体验外,还让学生学习生涯必修课程。课程的内容围绕生涯与生活、社会、国家多方面展开,每学年约为12个课时。学校还利用“双十大讲坛”载体,请大学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讲座,他们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专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对未来的学术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他们能眺望通往“学术殿堂”之路。
在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路径上,学校注重抓三个关键节点,即选科指导、专业定向、院校定位。首先,学校为高一年学生开展选科指导会,由学科老师介绍未来两年的学业内容,由生涯老师指导学生了解选科决策的关键因素,并通过选科系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院校的选考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科决策,此外,从高二开始,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多元升学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院校定位,并有针对性准备强基计划、夏令营等院校相关活动。
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生涯教育工作。中心将统筹安排相关的讲座与职业实践课程,还在校内招募并管理生涯导师团队,同时开展培训,让他们能为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更好的服务。发展中心还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外部世界。
● “学者型”教师队伍
育“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高中急需学者型教师,他们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并重视学术。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学术基础,为今后的学术发展做好铺垫。为此,双十中学在打造“学者型”教师队伍上做到不遗余力。
首先,学校引导教师在“学术上”多下功夫。学校认为,教师除了在德育管理、学生的生涯发展、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等方面肯下功夫,还要做到在“学术上”上肯下功夫,学校引导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与成功的经验,以学术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新经验,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团队,建立多个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专业水平。现在,学校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特级教师、7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0名市级专家型教师(包含2名在培)、43名市学科带头人(包含在培)、97名市级骨干教师(包含在培)。学校发挥这些名师作用,让他们带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通过开展实践的反思与评论、交流与分享实践经验,从而培育教师洞察学习的能力。这也让教师在共同学习中开阔视野,交流碰撞,提升能力,结出成果,从而实现“从技能训练”走向树立“学术意识”,真正达到教师发展改革的目标,同时,也弥补了教研组、备课组在学术类的教科研工作方面的不足。
最后,学校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学术水平。学校借助福建省教科所、厦门市教育学院的专家的力量,指导名师工作团队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一个个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群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群体、基于两岸交流视角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群体、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研究群体。这些群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各学科、各主题的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数学组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研究》也带动初中数学教研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现已出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等专著和校本教材,发表了多篇CN刊物。还带出多项子课题通过提升,被立项为省市级课题。
学校历史组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两岸交流视角的中学校本课程研究》就带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12本校本课程教材(其中6本由厦大出版社正式出版,1本还入选中国2019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10多篇CN论文,还带出多项子课题通过提升,被立项为省市级课题。这个课题的开展,使得历史教研组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