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孔明就是人类智慧的代名词。
儿时,并不了解,长大后,才真正得知,这位三国时期的真实人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确是位最具人生大智慧、千载难逢的绝妙军师。因此,他一直被人称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在世时即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还追谥忠武侯;就连其死对手、魏军统帅司马懿也发自内心叹之为:“真乃天下奇才也!”其后的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还特追封他为武兴王。我读《三国演义》时,尤其是读其中对孔明那“草船借箭”、“借东风”、“东吴招亲”、“空城计”等故事情节的夸张,出神入化的渲染,更觉其是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料事如神、战无不胜的伟大军事家。因此,我十分赞赏钱穆对他的感慨:“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也非常赞同洪迈对其的评价:“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这些褒奖,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他得益忘年名士的奖掖导引
十七岁的诸葛孔明,迁徙到荆州的襄阳城外,约二十里地的隆中后,为避战乱,“躬耕陇亩”,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随着早年劳作,以及熟读兵书,对军事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使他“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其志向高远,非同一般,是少有的“逸群”之才(裴松之注)。又可能因为少年的逃难经历,促成了诸葛孔明早熟的个性,他严肃、谨慎而尊重礼节;他思虑周密,对自己颇具自信,因而结交的人大都比他年岁大很多。有资历的徐元直就比他大上十五六岁,几乎已是上一辈的人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据说比徐还年长;即使和当地名族庞德公家族的来往,他也似乎比较常接触年龄至少大三十岁左右的庞德公。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每与上述年长者讨论学问时,年轻的诸葛总与他们不同。他独观“大略”,并着重在务实应用上,务求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属于“通才”式的学习。他精通儒、法、道、杂等诸子经典,对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易经、兵法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位相当“杂”的“杂家”。
诸葛孔明虽生自乱世,可成年后一直受教于人才辈出的忘年名士中。除受徐元直、孟公威等的影响外,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困其人一向以擅于观人而闻名,故谓之“水镜先生”。司马徽本为颖川名学者,受邀来到荆襄,开私塾教授门徒时,特别喜欢诸葛孔明。除与诸葛切磋学问外,还特别安排他去拜见汝南宿老酆玖。据说酆玖深通韬略、诸子百家,尤其对兵法学有深入研究,颖汝名士皆以公尊称之。司马徽曾前往拜见深谈后,便以“如蠡测海”,来形容酆玖丰富无比的才学。据说,诸葛孔明在酆玖处前后一年半,特别在“兵法学”和“道学”上,得到酆玖不少的真传。就这样,经过十年的苦读、钻研和拜求名师,年轻的诸葛孔明便成了凤毛麟角之上的策略家,对时事的观察力、分析力及透视力上,已有了相当了不起的心得了。后来,司马徽应邀向刘备推荐军师时,特意指出诸葛亮、庞统一个为“卧龙”、一个为“凤雏”,更以他们是富于谋略、有前瞻性,能“识时务”之“俊杰”,不同于一般清流派的奇才文人。而实践证明,比较后者,前者更是胜出一筹!
――他感恩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情
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孔明很是感动。随后,深感知遇之恩的他,从此一直忠于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精心谋划,鞠躬尽瘁,由于诸葛孔明的出山,使得刘备“犹鱼之有水”,自此开始反败为胜,匡复汉室的“隆中对”依计而行。诸葛孔明每每谋划军政大事,要么旗开得胜,要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要么化被动为主动,要么让己方以逸待劳、让强敌疲惫不堪。总之,他执掌中军大帐以来,使得过来疲于奔命、被动挨打,胜少败多、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刘备不仅大有转机,而且由弱到强,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即使后来,“夷陵之战”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诸葛孔明不负“托孤”之重,再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遗余力,辅佐后主刘禅,继续“联吴抗曹”,“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七擒孟获”,就是“安居平五路”,还“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五丈原。诸葛孔明,何以如此忠贞?诵读《出师表》中,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着实感人之至也!
――他运筹时局战乱的全盘把握
纵观诸葛孔明,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计,总是源自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正确分析,来自对战争情态的全局把握。这里,且不说那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单说他那“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和“空城计”,便叫人拍案叫绝。自“刘备征吴”、被“火烧连营”后,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已是弱不禁风、岌岌可危的一方。此时,风雨飘摇的蜀国,“军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面对“谋士如云、战将千员”曹魏五路大军的全面压境,蜀国朝中大臣、军中将领,一个个急得火烧火燎时,诸葛孔明才从居室里,手摇鹅毛扇,若无其事地踱出来,这让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实际上,此时的他,已运筹帷幄,“安居平五路”了!这,大概就是诸葛孔明胸有全局、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真实写照。至于在司马懿率大军兵临城下,城中只有几个老弱残兵处境下,诸葛孔明正在城头演“空城计”,且不说他这随时有被活捉的可能,就连观书者也为之捏一把汗!这可面对的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滑的魏军统帅呀!正因如此,司马懿才不得不感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对诸葛孔明这位了不起的智慧之人,尤其对他用兵如神,宋代大诗人苏轼是非常欣赏的。他为此大加赞赏道:“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当然,从陈寿的《三国志》,到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历史上的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了神明般的人物,这是夸张的。然而,他那来自上述多因素的经历感受,加之苦读经典与深钻兵书,还有高人的指引与修身养性,其智慧超群之处,还是让人深信不疑、深受感染的。视他为智者的化身,智慧的代名词,人们还是欣然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