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1)

红学界一直有“钗黛合一”的说法,这个说法的依据是脂批。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庚辰本有回前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批语令人困惑不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互为竞争对手,脂砚斋竟然说她们两个影射同一个人?

这个问题没弄明白,还有一个更迷惑人的脂批。

第二十八回宝玉胡诌了个药方,说可以治好林黛玉的病,此处脂砚斋批语说:

【写得不犯冷香丸方子。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

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2)

脂砚斋这是在说什么?宝黛钗“三人一体”?这又是什么梗?他老人家是嫌“曹雪芹”原著中挖的坑不够多吗?

《红楼梦》是一部九连环,要想弄明白这些,还得先解决以下问题。

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

为什么只能二选一?

许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在《红楼梦》描述的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贾宝玉完全可以把宝钗黛玉二人同时娶了,何必在二者之间纠结?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扒一扒《红楼梦》中的隐情。

1

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都影射皇位继承

贾府影射皇宫,《红楼梦》隐写的是皇家事件,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红迷朋友的认同。

1

木石因果

“曹雪芹”运用幻笔,以石喻人,以木喻人,结就一场木石因果。

“木”“石”合成“柘”字,柘树汁是染皇袍的专用染料,“柘黄袍”是龙袍的代名词。详见拙作《木石前盟你真懂了吗?它们合成的“柘”字竟然是皇帝专利》

木石因果的真正寓意,是皇位传承。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3)

2

金玉良缘

蔡元培先生认为,贾宝玉衔玉而诞,可以比喻为玉玺;小编认为,薛宝钗的金锁对应通灵宝玉,可以比喻为金玺。

在清朝的皇帝宝玺之中,有一枚金玺:“大清嗣天子宝”。这枚金玺的用途是“以章继绳”之用,专门在嗣皇帝登基时使用。薛宝钗的物化意象是金质“大清嗣天子宝”。

金玉良缘影射的同样是皇位继承。详见小编前期文章《蔡元培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金玉良缘意味着什么?》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4)

木石前盟和金玉姻缘的竞争,是隐藏在婚姻掩盖之下的皇位竞争。一朝一代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只能二选一。

一朝之内的皇位顺承,最讲究证据。嗣皇帝必须要有先皇的传位诏书,才能名正言顺地即位。

在物化层面上,贾宝玉和薛宝钗都有对应,林黛玉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宝玺相配,才能确立宝黛钗的三足鼎立之势。

2

林黛玉的具体物化象征是皇帝之宝

1

旃檀木质宝玺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因为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回到潇湘馆之后又一个人独自垂泪。书中写道: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5)

在“木雕泥塑”这里,甲戌本上脂砚斋写道:

[木是旃檀,泥是金沙方可。]

这条脂批是什么意思呢?

01

金沙是皇帝专用印泥

我们先说这个金沙泥,这是一种印泥。

据相关记载,这是清朝皇帝使用的特制印泥。

其原料来自金沙江,在枯水季节淘沙选出黄膘(即发金黄色的朱砂)制印,一年也仅够进贡一担。黄膘做成的印泥红中泛黄,很漂亮。

02

旃檀木代指木质皇帝之宝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檀香宝玺,他是最先大量使用檀香木制作皇帝御用玺印的清朝皇帝。

康熙时期的檀香木宝玺大的十几公分,小的几公分,都是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6)

印钮多为异兽钮,异兽身体丰腴,四肢健硕,头部细长,眼细小,类似猪的嘴鼻,后颈两边有几缕卷曲的毛发。整个雕刻风格拙朴,线条流畅、简洁。

2016年4月6日,清朝康熙帝的“敬天勤民”檀香木玺拍出达926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720万元)的高价,刷新了康熙印玺世界拍卖纪录。

除了这枚“敬天勤民”,康熙皇帝还有一枚旃檀木质“皇帝之宝”。当年康熙皇帝经常出巡,携带玉质宝玺不方面,他特制了一枚旃檀木玺为“皇帝之宝”。

这枚木玺是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5.5cm见方,通高16.6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7)

这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以肃法驾”之象征物,凡清帝行围及驻跸行宫时,都要以这方“皇帝之宝”随驾。

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是这方木质“皇帝之宝”。

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 其所钤诏敕制造之性质及使用之经常,它宝实无以相比。”

这枚旃檀木玺可以说是清朝皇权的真正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檀香木品质上乘,其放置十几年可使木性达到真正醇和的状态,其味是纯正、极柔和、温暖而香甜的木香,又微带玫瑰香、膏香与动物香,十分持久。

林黛玉的重要生理特征之一是具有体香,第十九回专门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对此进行描写。书中写道: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

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

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

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从那里来的?”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8)

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

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

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这里庚辰本上有一条脂批:

[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脂砚斋说黛玉骨肉之中自有香味,前条脂批中把黛玉比喻为旃檀木。这两条脂批相呼应,脂砚斋总是不失时机地提示黛玉之香的来源是栴檀香。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9)

宝玉要看黛玉袖子里笼着什么东西,莫不是暗示林黛玉袖子里装着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综合以上两点,脂砚斋借“木雕泥塑”这个词,把林黛玉比喻为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2

青玉质皇帝之宝

清朝时期皇帝之宝有两枚,另一枚是青玉质宝玺。

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

这枚宝玺通高9.5厘米,印面12.5×12.5厘米。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和上面的旃檀木质“皇帝之宝”具有相同功效。

青色是黛玉的代表色,青玉也就是黛玉,所以黛玉也比喻青玉质皇帝之宝。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10)

这枚青玉质皇帝之宝是皇太极时期制造的,上面只有满文一种文字。

后来清朝廷重视满汉合一,康熙皇帝制造了旃檀木质“皇帝之宝”。上面刻着满汉两种文字,自此以后,清朝皇帝真正使用的皇帝之宝就是这枚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小结

林黛玉一人身上,竟然集中体现了清朝两枚皇帝之宝的意象。

结合前期相关文章,宝黛钗三人分别比喻为清朝时期的“传国玉玺”“皇帝之宝”和“大清嗣天子宝”。

“钗黛合一”“三人一体”的寓意

2

“钗黛合一”

上文分析,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都影射皇位传承事件。

在这等首要国家大事中,物证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新皇帝要继承皇位必须要有先皇传位诏书,诏书上必须加盖皇帝之宝。

新皇帝接位,要有嗣天子宝为证。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11)

林黛玉比喻“皇帝之宝”,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用。薛宝钗比喻“大清嗣天子宝”,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用。

“钗黛合一”真正的意义是皇位的成功传递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具有这两枚宝玺的证明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传国玉玺”,这就是“三人一体”的意义。

2

“三人一体”

封建时期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传国玉玺”,有“得玉玺者得天下”的说法。

皇太极得到了一方元朝玉玺,奉为“传国玉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对此记述颇详:

天聪九年八月初六日,秘书院甲喇章京鲍承先奏言:汗圣德如天,仁政旁达,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汗当急敕工部制造宝函。

进献之日,汗率诸臣郊迎,由南门入宫,以应天眷。又以得玺之由,书于敕谕,缄用此宝,颁行满、汉、蒙古,咸知天命之攸归也。

薛宝钗为什么那么白(红学泰斗脂砚斋的)(12)

皇太极举行了隆重的受宝大典,改后金为清,登基为皇帝。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发布的许多文书上都用此宝。

所以,清朝皇位传递时,一定少不了“传国玉玺”的传递。

“传国玉玺”“皇帝之宝”和“大清嗣天子宝”三枚宝玺,在皇位交接时必不可少。三者合一,钤盖在传位诏书上,才是皇位合法传递的最好证据。

结论

宝黛钗三个角色在物化层面上,分别比喻玉质“传国玉玺”大清“皇帝之宝”、“大清嗣天子宝”。

脂砚斋批示的“钗黛合一”“三人一体”都影射皇位传承事件。

思考

《红楼梦》中设置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因果只能实现一个,这就是说宝黛钗三人不能合一,那么书中影射的皇位传递也就没有合法进行。

作者费尽苦心隐藏在书中的皇位更迭事件会是怎样的真相?他又有着什么样的丧国之痛?

正是:

木石前盟终虚化,金玉良缘未能终。

皇位传承难预料,红楼梦破却归空。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