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王姓排第几(王姓历史名人)(1)

王翦,战国末年秦将。频阳(在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从戎,喜兵事。秦始皇归政后,任命翦为大将。始皇十九年(前228),督军攻破赵都邯郸,灭掉赵国。次年,又大败燕军,杀燕太子丹,全部占领燕蓟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军六十万,全歼楚军主力,杀项燕,俘楚王,一举灭掉楚国。还师后,以老辞归,后卒于家。

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秦末陈胜起义,他聚众数千人据居南阳。楚汉战争中,以兵归刘邦,转战各地。汉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被罢相,迁为太傅,谢病不朝,后病死。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七岁能文。博综文史,工于草隶。仕梁起家秘书郎。梁元帝召至江陵,为左仆射。劝帝还建康,未准。随帝降西魏。字文泰称为舅氏,位仪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论诗讲玄学,皆敬其才学。建德时,常参议朝政,书写诏令。为太子少保,出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禁止买卖,还实行五均六筦,企图以此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法令苛细,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天凤四年(17),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他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商人杜吴所杀。

王凤(?-前22),西汉臣。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字孝卿。妹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初为卫尉,袭父爵阳平侯。成帝时,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他专断朝政,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辅政十一年病卒。王氏掌握朝政由他开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

王凤,新莽末绿林起义军领袖。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天凤四年(17),与王匡等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率饥民起义。后领部分起义军北入南阳(今属河南),号“新市兵”。昆阳之战时,他坚守危城,歼灭莽军主力。王莽政权被推翻,刘玄封他为宜城王。

王匡(?-23),新莽时将领。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王莽侄。任太师,与更始将军廉丹率军镇 赤眉起义,所过之处奸淫掳掠,蹂躏百姓。不久大败于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军溃逃走。在防守洛阳时,为绿林军击破,被俘杀。

王郎(?-24),西汉末割据者。亦称王昌,赵国邯郸(河北邯郸)人。精星历,以卜相为业。宣称河北有天子气。又自称为汉成帝子刘子舆。后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富豪李育等拥立为汉帝,都邯郸。旋被刘秀击败,死于逃亡途中。

王匡(?-25),西汉末绿林军领袖。新市(湖北京山)人。天凤四年(17)、他与王凤聚饥民数百人在绿林山起义。后率起义军北入南阳,号称“新市兵”。更始元年(23),攻占洛阳,推翻王莽政权,被封比阳王。后与刘玄内讧,率部归属赤眉军。继而降刘秀,为秀部将杀害。

王景,东汉水利家。字仲通,琅玡不其(山东即墨)人。少学易,通天文术数,多技艺,善治水。显宗时,修浚仪渠,清除水害。平帝时,黄河决口。他与王吴率数十万人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中没有大改道,景以功封河堤谒者。后任庐江太守,兴修孙叔敖所起的芍陂,推广牛耕,境内丰给。著有《大衍玄荃》。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性耿介,与世俗不合,不得升进。愤懑不平,终生隐居,发奋著书三十余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思想观点深受王充影响,怀疑天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章朴素无华,笔锋犀利,对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豪门贵族的贪婪残暴,社会风气的败坏,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东汉文学家。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王延寿,东汉辞赋家。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王逸子。少时游山东曲阜,作《鲁灵光殿赋》,对宫殿的结构、雕刻、绘画作了生动描写,故《文心雕龙》称其“善图物写貌”,“合飞动之势”。当时蔡邕亦作此赋未成,及见延寿之作,甚为赞赏,遂为之辍笔,辞载《文选》。后渡湘水溺死,仅二十余岁。另有《梦赋》、《王孙赋》,见《艺文类聚》。原有集三卷,今不传。

王允(137-192),东汉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子师。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镇 黄巾起义军。献帝初,任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被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初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后避地荆襄,依附刘表,然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侍中。长于诗赋。其诗刚健慷慨,反映了汉末离乱,军阀割据,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楼赋》最著名。为“建安七子”中成就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晋臣。字休徵,琅邪临沂(属山东)人。《晋书》载其“性至孝”,早丧亲,事后母“笃孝纯至”。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汉末,隐居庐江(安徽舒城)三十余年。后任温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

王修(?-218),三国魏臣。字叔治,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汉献帝初平中,孔融召为主簿。曾为袁谭别驾,劝谭尚兄弟和睦不从,为曹操所灭。后从曹操,为大司农、郎中令、奉常等。好学不倦。修笃行义,又以知人称。著有文集三卷传世。

王肃(195-256),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曾任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善贾逵、马融之学,是继东汉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家,但在学说观点上与郑玄对立。曾不分今文、古文,遍注群经。所注《诗》、《尚书》、《论语》、《三礼》、《左传》等书,在晋代立有博士传习,号称“王学”。其注各书均佚,清马国翰《五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王恺,西晋将领。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宇君夫。王肃子。司马昭妻弟。性豪侈,而不拘细行。曾与石崇斗富。惠帝时,除杨骏有功,位至后军将军。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晋城北)人。名熙。曾任太医令。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集前代诊脉之文献,结合自己之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用书。又辑集散佚之汉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晋将领。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人。字士治。博学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吴,造楼极坚钜,发自成都,吴人以铁锁横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烧毁铁镇,直抵石头城下,孙浩穷蹙出降。晋遂灭吴,官至抚军大将军。卒谥武。

王浑(223-297)西晋将领。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魏司空王昶子。初仕魏为曹爽掾,后依附司马昭,官至散骑常侍。晋武帝时,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领兵平吴,以功升征东大将军,封公。累迁司徒,加侍中,录尚书事。元康七年死,谥元。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字辅嗣。曾任魏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卒时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复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以“无”为万物本体,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王戎(234-305),西晋臣。字濬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好清谈,与阮籍等同为“竹林七贤”。后依司马氏,参与伐吴,仕路通显。惠帝时,累官尚书令、司徒。“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晋书》)。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犹未知足。及“八王之乱”,死于出奔途中。

王济,西晋诗人。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有逸才,文词俊茂。年二十,任为中书郎,后以母丧去职。再任骁骑将军,累迁至侍中。因触怒武帝,曾降为国子祭酒,数年后又为侍中,位终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钟嵘《诗品》云:“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其诗皆亡。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残篇《槐树赋》等,见《初学记》。

王衍(256-311),西晋臣。字夷甫,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好老庄玄言,崇尚“贵无”之说,常执玉柄麈尾,清谈虚无,遇义有理有所不当,随口更改,时称“口中雌黄”。“八王之乱”中,他夤缘附势,连任中书令、尚书令、太尉等职。“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晋书》)。后为石勒所俘杀。

王弥(?-311),十六国前赵臣。东莱(山东掖县)人。《晋书》载其“有才干,博涉书记”,“多权略”,“弓马迅捷,膂力过人”,时号“飞豹”。从刘伯根起义。伯根死,据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破。后归刘渊,任征东大将军。光兴二年(311)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纵兵大掠。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如(?-315),西晋流民起义军首领。京兆新丰(陕西临潼)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河南南阳)。永嘉四年,西晋政府勒令流亡南阳一带的雍州流民还乡,他领导流民举行武装起义,袭击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义响应,一时拥众五万。遂自封大将军,与晋军转战于汉水。后因连年大饥,内部分裂,降于晋将王敦。后为其所杀。

王敦(266-324),东晋臣。字处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两晋之际,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与堂弟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杀刁协等人。后谋纂司马氏政权。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灭之。

王导(276-339),东晋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任相。时王敦拥有重兵,镇守长江上游,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辅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以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臣。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之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执政时,“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370年,灭前燕,留镇邺。旋入朝为丞相。死前,曾说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东晋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羁。初为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造门而返。,人问其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爱竹成癖,常曰:“不可一日无此君。”仕至黄门侍郎。弟献之卒,徽之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嘉,十六国时前秦方士。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初隐居于长安附近的山中,教有弟子数百人。苻坚累征不就,后为后秦姚苌所杀。著有《拾遗记》,一名《壬子年拾遗记》。原书因战乱而佚散,南朝梁人萧绮据以辑编成10卷本。

王镇恶(374-418),东晋将领。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前秦宰相王猛孙。《晋书》载其“有文武才,北土重之”。秦亡归晋,刘裕用为将领。先从刘裕灭荆州刺史刘毅,又从其攻后秦。刘裕南归,留他辅刘义真(裕子)守关中。他与中兵参军沈田子不和,遂为其所杀。

王玄谟(388-468),南朝宋将领。字彦德,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初为徐州从事史。历武宁、汝阴、彭城太守,屡劝宋文帝北伐。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受任为宁朔将军,率前锋渡河攻滑台,久围不克,北魏大军来救,兵败逃归。后复为冀州刺史,遗军随孝武帝讨刘劭,又与柳元景平南郡王刘义宣反,迁豫州、雍州刺史。明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卒,谥庄公。

王微(415-453),南朝宋文学家。字景玄,瑯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曾任司徒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死后追赠秘书监。为文古甚,颇抑扬。《诗品》称其诗“殊得风流媚趣”,列为中品。原有集十卷,已佚。

王僧虔(426-485),南朝齐书法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昙首子。仕宋,历吴兴、会稽太守,湘州刺史,吏部尚书。入齐,官至侍中。曾祖王洽为王羲之族兄,亦善书。他承家学,好文史,喜音律,尤善隶书。著有《论书》,为书法史重要文献。

王敬则(435-498),南朝齐将领。临淮射阳(今属江苏)人,后侨居晋陵南沙县(今江苏常熟西北)。少倜傥不羁,好刀剑。初仕宋,为员外郎。敬则以梁高帝有威名,倾心依附。及即位,封寻阳郡公,出为都督、南兖州刺史。后进号征东将军。明帝嗣位,多杀害,敬则自疑,遂反,兵败伏诛。

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策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精研三礼。撰《古今丧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王肃(464-501),北魏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恭懿。王导后裔。幼涉经史。初仕南齐为著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杀,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屡引军攻南齐,累迁镇南将军都督四州诸军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学家。字僧孺,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少好学,年五岁能读《孝经》,六岁能撰写文章。家贫,为人抄书养母,抄毕即能讽诵。齐历太学博士、治书侍御史。入梁,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复召为著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注》。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家藏书万余卷,遍览群书、编撰有《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两台弹事》、《东宫新记》等著作,并行于世。

王融(467-493),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元长。僧达孙。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后竟陵王萧子良引为“西邸八友”之一,复奏为宁朔将军,参掌机谋。及武帝病危他谋立子良,事败下狱死。有文才,其诗讲究声律。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神念子。天监中,为湘东王中兵参军,屡建军功,以勇略著称。侯景之乱,僧辩奉元帝之命,率舟师一万赴援,未至而台城没遣归竟陵。后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加太尉,封永宁郡公。孝文帝崩,僧辩受胁迫迎立贞阳侯,陈霸先自京口来袭,兵溃被执杀。

王褒,北周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子渊。王俭曾孙。举秀才。仕梁,初为秘书郎,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承圣三年(554),随梁元帝降西魏。后至长安,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为内史中大夫、小司空。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庾信齐名。原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司空集》。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为朝臣疑忌不见用。居河、汾之间,召徒授课。后屡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顺一统之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说》、《文中子》等。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大业九年(613)起,以镇 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及炀帝被杀,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旋废杨侗,称帝,立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王度(585-625),隋唐之际文学家。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唐诗人王绩之兄。隋大业间任侍御史、芮城令。尝兼著作郎,奉诏修国史(即《隋书》),未成而卒。作传奇小说《古镜记》,记述一面古镜降妖、伏兽、显灵治病以及反映阴变化诸神灵异,虽在叙述中透露一些社会动乱和民间疾苦影子,但主要宣扬迷信和天命论等消极思想;比六朝志怪零篇散录,在组织结构上有所进步。

王珪,唐臣。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叔玠。王僧辩孙。隋时为奉礼郎。入唐,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颇受礼遇。太宗即位,任为谏议大夫,勇于谏诤,太宗多纳其言。贞观二年(628)任侍中,与房玄龄、魏徵等同辅政。能推人之长,有自知之明。后因故贬同州刺史。复任礼部尚书。

王绩(585-644),唐文学家。字无功,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大业中授秘书省正字,为六合丞。武德初待诏门下省,因嗜酒,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因太乐署焦革家善酿,求为太乐。革死,隐居乡里。爱读周易、老、庄。诗文多以嗜酒为题材,著有《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等。因曾居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王玄策,唐初出使印度使者。太宗时,为黄水(广西罗城西北)县令。643年,隋朝散大夫李义表伴送摩揭陀国使者返天竺(印度),留居二年。647年,以右卫率府长史衔出使天竺。次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死,大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袭击汉使,他被俘,挺身出逃,发吐蕃及泥婆罗(尼泊尔)兵士,击俘阿罗那顺至长安。高宗时,又三次出使天竺。曾访问泥婆罗,到过罽宾国(今喀布尔河中游)。对印度等国地理、风俗十分熟悉,有《中天竺国行记》。

王孝通,唐初数学家。曾任算学博士、太史丞。少小时就学算,一生从事数学工作。为补充《九章算术》中“商功章”的不足而撰《缉古算经》。书中提出关于建造堤防、勾股形以及从各种棱台的体积求其边长的算法等问题。此书为《算经十书》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解数字三次方程的最早著作。

王玄览(626-697),唐道教学者。广汉(今四川省绵竹县,位绵阳市西南)人。字晖法。其思想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之色彩。因袭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之命题。他把道分为“可道”和“常道”两种。据说“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但“常道”则是先众生而存在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真体。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他认为消灭一切知识,就能得道。著有《玄珠录》。

王梵志,唐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据传生于树瘿,为黎阳人王德祖所养育,故以王为姓,取名梵天。初唐著名白话诗人。其诗通俗质朴,全无雕琢,多以俚词俗语入诗,在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盛行的初唐诗坛,独标异格,曾流行一时。部分作品对当时民间疾苦和人情世态有所反映,但不少篇章宣扬佛教思想和封建道德,消极内容较多。今人辑有《王梵志诗校辑》,录诗三百二十五首。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孙。六岁能文章。麟德初,对策高第。曾任虢州参军,以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旋犯罪当死,遇赦革职。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经南昌,撰《滕王阁序》,顷刻而成,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旋于渡南海时溺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焘(约670-755),唐医学家。郿县(今陕西眉县)人。王珪孙,官宦世家。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后贬守房陵。因母病学医,与名医颇多交往,遂精医业。在弘文馆任职二十年,辑录唐以前医家对各科疾病的理论和方药,编著成《外台秘要》一书,计分一千一百零四门,载方六千余首,集唐以前方书的大成,整理、保存了古代医学文献,书成于天宝十一载(752)。

王昌龄(约690-约756),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少伯。开元进士,授校书郎。又应博学宏词登第,授汜水尉。后因故谪岭南,北归后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因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甚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湾,唐诗人。洛阳人。玄宗先天进士。历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文名早著,与綦母潜友善,往来吴楚间。曾参与校理四部群书。作品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十首。所作《江南意》(亦名《次北固山下》)风格壮美,富于展望,实开盛唐之音,被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其中“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句,被当时名相张说亲笔题于政事堂,以为朝中文士作诗楷式。

王翰,唐诗人。即王澣,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李旦景云间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再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位湘南宁远西)司马,卒于任内。《全唐诗》留其一卷(十三首),其诗词语风华流丽,其中《凉州词》最为人乐于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晋阳(山西太原)人。为人豪放。时与乐工作曲讴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代表作为《登鹳雀楼》、《凉州词》。开元初,官冀州衡水主簿,遭陷弃官。晚年,官文安县尉。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蒲州(山西永济)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开元时,曾出使边塞。天宝中,不满于李林甫擅权。安史入长安,曾受胁任职。后脱俗隐居,拜佛诵经。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作品以田园山水诗居多,内容多为隐幽与禅理。又“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新唐书》)。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其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维始。又通音乐。有《王右丞集》留世。

王忠嗣(705-749),唐将领。原名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南)人。初为兵马使,历任代、灵二州都督,河东、朔方、河西、陇右节度使,河东节度采访使、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以持重安边为务”,曾数次打退吐蕃、奚、突厥等的进犯,使战事逐渐减少,塞外安宁。后受李林甫构陷,被贬为汉阳太守,不久暴病而卒。

王冰,唐医学家。自号启玄子。肃宗宝应间曾官太仆令,故后人称之为“王太仆”。他平时钻研医学,注释《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他对保存与传播古典医学,有很大贡献。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据考证乃为后人伪托之作。

王武俊(735-801),唐契丹族怒皆部人。宋元英。初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部将,任先锋兵马使;继从李宝臣之子惟岳叛乱,转而又杀惟岳降唐,任恒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正定附近地区)刺使,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后以唐收其所辖赵、定二州,他遂与朱滔、田悦联合叛唐,称赵王。784(德宗李适兴元元年)削其国号降唐,任成德节度使。

王叔文(753-806),唐臣。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旧唐书》称其“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末,侍读东宫。顺宗即位,出任翰林学士。与王伾、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实行罢宫市,免进奉,惩贪污等改革措施,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会帝病,宦官俱文珍等迫顺宗禅位于宪宗。叔文等败,被贬渝州司户,次年被杀害。

王播(759-830),唐臣。字明敭,太原(今属山西)人。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曾屡兼盐铁转运使。任淮南节度使,不顾连年旱灾,大肆搜括,又于盐铁之内,巧征赋敛,每月进奉皇帝,名为“羡余”。太和初入觐,献银碗三千余只、绫绢二十万匹,以此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王建(约767-约830),唐诗人。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字仲初。出身寒微。大历进士。初为渭南尉,调昭应县丞。大和中,从太常寺丞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与张籍均以乐府见长,世称“张王”。又有《宫词》百首,写宫廷的侈靡生活。有《王司马集》。

王涯(?-835),唐臣。太原(今属山西)人。字广津。贞元中进士,举弘辞,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即位,拜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监铁。为政苛急,又上榷茶之法,务聚敛以济用度,民受其困,后与李训等谋诛宦官,事泄被刺。

王洽,唐画家。一作王默。性犷野放宕,嗜酒,常散游各地,德宋贞元中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善画山水。初师郑虔,后师项客。以开泼墨画法,自成一派,时人称其“王墨”。相传其作画必乘酒兴酣畅时,泼墨于绢素,随墨迹之形态大小,脚蹙手抹,或挥或扫,自成浓淡,画出水山,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极有妙趣。

王伾,唐大臣。杭州(今属浙江)人。德宗(李适)末年,待诏翰林与王叔文侍读东宫,曾论及时政,颇得太子(顺宗李诵)之信任。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王叔文入主翰林,改革朝政,他往来于宫中,经宦官李忠言沟通内外消息。后改革失败,贬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病卒。

王式,唐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少节俭。以荫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为人所劾,出为江陵少尹。咸通元年(860),任浙江观察使,率兵击败裘甫起义军,升任检校右散骑常侍。三年(862),任武宁节度使,平定徐州兵变。还京后为左金吾大将军卒。

王铎(?-885),唐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字昭范。会昌进士。咸通十二年(871)由礼部尚书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僖宗即位后,出为宣武节度使。乾符二年(875)复相。六年,自请督军镇 北上的黄巢起义军,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守江陵。及起义军入潭州(今湖南长沙),即不战而遁,被免职。黄巢占领长安后,他又以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纠合藩镇兵力及征召李克用沙陀兵镇 起义军。中和三年(883)罢都统。后任义昌节度使,赴任途中为藩镇兵所杀。

王仁昫,唐音韵学家。隋陆法言作切韵多有所缺误,唐人有补正者数家;他著《刊谬补缺切韵》,对《切韵》加以刊误,增字,注分一百九十五韵,较《切韵》增”韵,是研究《《切韵》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曾影印宋濂跋本较为完整。另有敦煌残卷与项元汴之跋本。

王潮(?-898),五代十国时闽之始祖。固始(今属河南)人。字信臣。唐僖宗时王绪集众攻取光州(今河南光山),以王潮为军正。帝入蜀,潮杀绪归唐。昭宗李晔时,以为福建观察使,勤政兴学,薄赋劝民,地方得以苏息。寻拜武威(今属甘肃)节度使。卒后,由其弟王审之代之。五代时,其孙鏻僭称帝,国号闽,为十国之一。

王建(847-918),五代时前蜀建立者。字光图。许州舞阳(属河南)人。903-918年在位。唐末从杜审权击败黄巢起义军。后为璧州(四川通江)刺史,逐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升永平军节度使。891年攻取成都,杀陈敬瑄、田令孜。后攻取东川,据今四川全境。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又以其地降附。903年,唐封为蜀王。907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审知(862-925),五代时闽国建立者。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随兄王潮夺取福建,潮任福建观察使,他任副使。潮卒,他继立,被任为威武军节度使,割据闽中。后梁时封闽王,建立闽国政权。在位期间,称臣于中原王朝,每岁朝贡;在境内为政崇俭,注意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促进了闽中经济开发。卒后谥忠懿。

王彦章(863-923),五代时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阳谷)人。少为军卒,以骁勇闻名。随朱温转战各地,每战手持两铁枪,冲锋陷阵,军中称为王铁枪。以战功累进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晋军攻破澶州时,掳其妻到太原,派使招降,他斩使者,拒不投降。后唐兵攻兖州,他战败被俘,不屈被杀。

王延钧(?-935),五代时闽国国君。927-935年在位。王审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底杀兄延翰,称威武留后。三年受后唐封为闽王。长兴四年(933)称帝,国号大闽,建元龙启,改名鏻。他用薛文杰为国计使,广事搜刮。后被子昶和皇城使李倣所杀。

王琼(?-947),五代时河南农民军领袖。开运四年(947)契丹攻占汴梁(河南开封)等地,耶律郎五镇守澶州(河南濮阳),劫掠财帛,他率农民军一千余人夜袭澶州,攻克南城,围郎五于牙城。郎五恐慌欲逃,后契丹主派兵救澶州,他退至近郊,战败被杀。

王晏(890-966),五代时将领。徐州滕县(今属山东)人。后唐时以农民应募入禁军,渐为小校。后晋末戍陕州,杀主吏归后汉,历仕建雄军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守晋州,拒北汉。累官凤翔节度使。曾随世宗征辽,收复三关。入宋,改任安远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

王衍(899-926),五代时前蜀国君。字化源,初名宗衍,王建幼子。918-925年在位。以母徐贤妃专宠得立为太子。“为人颇知学问,能为浮艳之词”(《新五代史》)。嗣位后,荒淫嬉游无度,委政于宦官。咸康元年(925)被后唐攻灭。次年率宗族百官赴洛阳,至长安遭族诛。

王齐翰,五代南唐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李煜时,为翰林待诏。他工画人物和佛道宗教之画;兼画花鸟、猿璋,均以细笔为胜。其存世作品有《挑耳图》(亦名《勘书图》)。

王朴(906-959),五代后周臣。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后汉乾祐年间举进士,任校书郎。后周初年为世宗幕僚,受到信任。世宗即位,官至枢密使,参掌机密。曾献《平边策》,提出了统一全国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被世宗采纳。博学多才,通音律及历法,著有《律准》、《钦天历》。在任还曾兴修水利,营建京师。

王全斌(908-976),北宋将领。太原(今属山西)人。历仕后唐、晋、周。宋初,参与平定李筠之乱,迁安国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为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兵攻后蜀。四年正月蜀主孟昶请降。后因罪被贬。开宝末起为武宁军节度使,至镇数月卒。《宋史》称其“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

王溥(922-982),五代宋臣。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字齐物。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官至宰相、参知枢密院事。入宋,仍任宰相。乾德二年(964)罢相。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勤勉好学,聚书万卷。曾集苏冕《会要》与崔铉《续会要》,补遗拾阙,为《唐会要》,另著有《五代会要》。

王审琦(925-974),北宋将。字仲宝,洛阳(属河南)人。《宋史》称其“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后周时以战功累迁殿前都虞侯。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从征李筠、李重进。建隆二年(961)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969)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六年,加同平章事。

王小波(?-994),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四川灌县)人。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春率众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率众攻克青城、彭山,众至万余。十二月在江原(四川崇庆东南)与官军激战,被宋将张玘射伤,不久伤重而死。众推其妻弟李顺为领袖。

王继恩(?-999),北宋宦官。陕州陕县(河南三门峡)人。太祖时为内侍行首。太祖死,皇后命召赵德芳,他私召赵匡义(太宗)入,遂得宠遇。久在河北领兵。淳化五年(994)为剑南西川招安使,镇 李顺起义,攻陷成都,俘李顺。他久握重兵,骄横恣肆,纵所部剽掠人民。真宗初,专贪日甚,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

王延德(939-1006),北宋臣。大名(河北大名)人。太宗时为供奉官。太平兴国六年(981),出使高昌国,雍熙二年(985)还,撰《西州程记》,述旅途见闻和高昌风土人情。三年出知庆州。淳化五年(994)拜左屯卫将军、枢密都承旨。后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太平兴国进士。端拱初任右拾遗。上《御戌十策》。《宋史》称其“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文章所涉规讽,为流俗所不容。屡遭贬,作《三黜赋》,有“屈于身而不屈于道”之句。主张变法。为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驱。善诗文,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诗学杜、白,文学韩、柳。主张“文以传道而明心”。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等。

王旦(957-1017),北宋臣。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间进士。太宗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赵恒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后,寇准罢相,真宗起用他为相达十二年之久。他办事遵行“祖宗成法”,果断而有谋略,真宗言无不听;对辽和西夏主和。对真宗、王钦若造《天书》、封禅等事,不表异议。

王钦若(962-1025),北宋臣。字定国,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历任翰林学士、太子太保、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国史。奉真宗之命,校领道书凡增六百余卷,成《宝文统录》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卒后,赠太师、中书令,撰有《天书仪制》、《翊圣真君传》、《罗天大醮仪》等。领衔编纂《册府元龟》。

王则(?-1048),北宋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岁饥,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庆历七年(1047),与州吏张峦、卜吉等据贝州城起事,杀节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齐开等,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号“安阳”,改元“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次年,文彦博率师围攻州城,破城,被俘,槛车送至京师,遇害。

王惟一,北宋针灸学家。为仁宗、英宗西朝御用医官。天圣四年(1026)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在总结前人针灸经验的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在针灸学上有较大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伦(?-1043),北宋山东士兵起义首领。本为沂州(山东临沂)虎翼军卒。庆历三年(1043)五月,他率众杀巡检使朱进起义,转战密、青二州。遭京东都提举巡检傅永吉镇 。后南下攻楚、泗、真、泰、海、扬等州。有众数百人。他衣黄衫,士卒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七月在扬州山光寺南战败,奔和州被杀。

王韶(1030-1081),北宋将领。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举进士。熙宁初,上平戎策三篇,颇有见解,命为秦凤经略司札宜文字。因按边,擢龙图阁待制,知熙州,屡破羌众。元丰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机略,临出师,召诸将授以要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元城(河北大名东)人。少孤贫。平生教书为业。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为之延誉。反对天命论与性善论。擅诗文。其诗气势雄壮、奇崛,富有现实性。如《暑旱苦热》、《饿者行》。著有《广陵先生文集》等。

王雱(1044-1076),北宋臣。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元泽。王安石子。博学多识,未入冠著书数万言。治平进士。授官不赴,作策三十余篇,纵论天下之事。参与王安石变法,推崇商鞅,主张镇 反对派,以保证新法实行。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与修撰《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八年书成,迁龙图阁直学士,未几病卒。著作今存《南华真经新传》。

王诜(1048-1104),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定州观察使。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交游。工诗词,善书法。擅画山水,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学李成皴法,金碧设色师李师训,被评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画墨竹,师文同。存世作品有《烟江迭幛》、《渔村小雪》等。

王黼(1079-1126),北宋臣、“六贼”之一。初名甫,字将明,开封祥符(河南开封)人。崇宁进士。《宋史》言其“风姿秀美,善口辩,然多智善佞”。为左司谏,助蔡京复相,迁御史中丞。宣和二年代蔡京为相。勾结宦官梁师成公开卖官,贪黩无厌。复置应奉局,搜刮珍异,中饱私囊。主张联金灭辽,买燕京等几座空城冒功。钦宗即位,流放永州,途中被诛杀。

王忠植(?-1140),南宋抗金义军领袖。他初在河东步佛山聚众抗金。绍兴九年(1139),攻克石州(今山西离石)等十一州,被南宋任为武功大夫、华州观察使、统制河东忠义军马。次年,奉命率部转移陕西,路过延安,被叛徒赵惟清执送金军,不屈而死。

王伦(1084-1144),北宋使臣。字正道,莘县(今属山东)人。家贫,少任侠。建炎初,以朝奉郎名为刑部侍郎使金,被拘留至绍兴二年(1132)释放,归报议和。七年(1137),奉诏赴金。与金使同到临安,约定和议。九年(1139),赴金,见兀术,被拘留于中山府,又迁河间,不屈而死,赠通议大夫,后谥愍节。

王彦(1090-1139),南宋将领。字子才,上党(山西长治)人。始任清河尉,继戌西北。建炎元年(1127)为都统制。创八字军,随张浚入蜀,任前军统制。绍兴五年(1135)知荆南府,次年解兵权。《宋史》载:“彦称名将,当建炎初,屡破大敌,威声振河朔。时方挠于和议,遽召之还,又夺其兵权而使之治郡,士议惜之。”

王希孟(1096-?),北宋画家。徽宗(赵佶)时为画院学士,工画山水,早死。《千里江山》图为其传下之唯一作品。画中远山近水,气势开阔,有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等。其笔墨工细,位置适宜得当。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出山河秀丽之美景。

王十朋(1112-1171),南宋学者。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字龟龄、号梅溪。初在乡间讲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历任秘书郎、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职。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利,极论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出知饶、夔、湖、泉等州,关心民瘼,颇有惠政。官至龙图阁学士。卒,谥忠文。有《梅溪集》、《东坡诗集注》等。

王重阳(1113-1170),金道士,全真道创立者。咸阳(今属陕西)人。天眷武举甲科。名喆,字知明,一字德威,号重阳子。传说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异人,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离子,在终南山一带修道,后住山东昆崳山(今山东牟平东南),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讲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练气”,“出家修真”,不练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元世祖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王佐(1126-1191),南宋臣。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第一。乾道元年(1165)知建康府,朱端明、崔先生利用宗教组织兵士密谋起义,被他镇 。后知潭州。淳熙六年(1179年)陈峒起义,郴、道、连、永诸州震动,他遣将进击,以功升任显谟阁待制,进权户部尚书。

王庭筠(1156-1202),金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金辰州熊岳(今辽宁益县西南)人。大定进士。章宗时累官至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修撰。工诗文,善书画。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书法学米元章,画以山水墨竹最为著名。诗书画并称“三绝”。著作有《辨》、《黄华集》,画作有《幽竹枯槎图卷》。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藁城(今属河北)人,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承安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于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深表不满。所著《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者解经之迁谬,及史书、古文之字句疵病,颇有批评。有《滹南遗老集》。

王文统(?-1262),南宋末蒙古大臣。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字以道。李璮的岳父,初为李璮幕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应召为中书平章事。当时立国一切法令制度均由他参与规划制定。他还善于理财。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李璮起兵叛乱,他被指控为与李璮勾结,被元世祖忽必烈所杀。

王坚(?-1264),南宋将领。开庆元年(1259),蒙古宪宗(蒙哥)率军进围合州。他坚守九月,宪宗受伤而死(一说病死)。蒙古军被迫撤退。景定二年(1261),任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后被贾似道排斥,郁郁而死。

王柏(1197-1274),南宋经学家。字会之,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对《论语》、《大学》、《孟子》及《通鉴纲目》等标注点校,尤为精密。聚徒讲学,被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卒,谥文宪。生平著述甚多,所著书有《读易记》、《论语衍义》、《拟道学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尔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寂,金文学家。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字元老。天德进士。官至中都路都转运使。曾校定律令。善诗文。卒年六十七,谥文肃。著有《拙轩集》,今存辑本。

王好古(1200-?),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河北赵县)人。受业于李果等名医,精通医学。曾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重视内因在辨证上的意义,认为内伤或外感病都可按六经辨证论治,并主张温补脾肾。著作甚丰,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汤液本草》、《阴证略例》传世;还有《仲景详辨》、《伤寒辨惑论》、《医家大法》等多种,未见刊行。

王沂孙(约1230-约1289),南宋词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宋亡入元后,曾任庆元路鄞县(今浙江宁波)学正。其所作词,多为咏物之作,间有寓居身世之感。但其意旨隐晦。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先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字伯厚,号厚斋,一号深宁居士。淳祐进士。宝祐四年(1256),再试博学宏辞科,中第。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留意国事,正直敢言,先后仵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等权臣。辞官专意著述。宋亡不出。学问博洽,编著宏富。有《玉海》、《困学纪闻》、《通鉴地理通释》、《深宁集》等。

王恽(1227-1304),元文学家。汲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谋。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应诏上书论时政,累擢中书都书,治钱谷,议典制,咸究所长。世祖(忽必烈)至元中,官监察御史;成余时,官至通议大夫、知制诰。著有《承华事略》及《秋涧集》等。

王恂(1235-1281),元文学家、数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属河北)人。1253年被荐于忽必烈,命辅导真金。中统二年(1261)擢太子赞善。真金任中书令,凡有咨禀,必令他与闻。后领国子祭酒。至元十三年(1276),议修金《大明历》,他和郭守敬率南北百官,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据实测数,精密推算,十七年编成《授时历》。病死。追赠定国公,谥文肃。

王权(?-1352),元末湘汉红巾军将领。以贩布为业,故人称“布王三”。至正十一年(1351)底响应刘福通起义,与张椿等攻占邓县、南阳,称“北琐红军”。后攻占唐、嵩、汝及洛阳,与孟海马率领的“南琐红军”互相配合,势相联结,众至十万,转战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十二年,元迁答失八都鲁、咬住等分几路“围剿”,被俘遇害。

王祯,元农学家、活版印刷术改进者。字伯善,东平(属山东)人。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尹。倡导种植桑麻黍麦,推广先进农具。皇庆二年(1313)著《农书》三十七卷,此为我国第一部总结全国范围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又创制木活字,设计转轮排字盘,印成《旌德县志》。亦善诗文。有《农务集》。

(我是君临天下2019,感谢里的阅读,转发并关注我,随时与你分享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