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当今社会对于个体要求的提升,许多年轻人已经愈发开始感受到身上的压力,从最基本的获取经济收益,到养家糊口,再到经营人际关系和在一个城市立足,都需要个体具有十分出众的经济实力以及对生活当中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
那么当今能够实现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呢?其实早在十年之前,国内某高校组织的一次相关问题调查当中,涉及6000人左右的问卷调查结果就显示:
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后凭借自己能力购买住房的人数仅有15%,即便是借助家人和亲戚朋友等,能够买得起住房的人数也只有三成。
十多年过去之后,随着房价的普遍增长以及平均收入水平的下降,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购买住房,想必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对于出生在九十年代的这代人而言,现如今年纪最大的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大多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但综合来看,能够有能力买房的人数,也只有一成上下。
但是这代人毕竟也还是要生存下去,对于安土重迁、强调“家和万事兴”的中国人而言,没有固定住所甚至无异于流浪。那么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压力的代际流动
其实,关于这样的问题,早在之前就有人以“啃老”来概括了,但是考虑到当今生活压力相较于之前确实有明显的增长,那么仅仅用如此武断的词汇去一言以蔽之似乎有些不合理了。
关于此,有人半开玩笑的表示:“九零后”和“零零后”所要面对的艰难,恐怕全都要转移到“七零后”身上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说法呢?首先我们应当清楚,上文所提到的这三代人,前者往往是在成长过程当中赶上了国家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两代人,并且由于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这两代人之间的同质性还是比较强的。
与此同时,作为他们的父辈,所谓“七零后”,可能并不是绝对意义上出生于七十年代及之后的,而是也包括了出生于六十年代中后期的这代人,他们生长的年代,正是国家百废待兴,在逆境当中求发展的时代。
这样的两个代际群体之间,具有比较高的生长经历以及共有心态,同时又是父子关系,所以拿来一起讨论是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现状的。
就像是上文对于不同代际的这两代人的叙述一般,“九零后”以及“零零后”往往个性比较张扬,自主能力比较有限,同时由于赶上了许多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时刻,对于生活的看法比较有限。
而“七零后”这一群体比较能够吃苦受累,对于生活的看法往往也比较乐观。
所以当他们两代人一同面对当下“内卷化”十分严重的时代时,自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与生活状态。
前者有可能不太容易适应当今的快节奏、高强度生活,难以平衡许多事情之间的联系;后者则可能会认为,只要努力去工作,美好的生活就一定会到来。
我们常常能够在生活中看到,即将面临大学毕业,却很难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们每每在发愁的时候,身为其父辈的“七零后”们就会表示:
“实在不行考个公务员不就得了。”殊不知所谓“实在不行”才去应试的公务员考试岗位,早已经是报考考生人满为患,许多岗位甚至真的做到了“万里挑一”。
这就体现出了不同代际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其实在许多“七零后”家长供子女考研、考公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在经历经济、精神等方面的极大折磨。
我们可以说,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内卷化”状况的背后,是不同代际间关系的暗流涌动。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自己所能够享受到的生活条件、社会资源甚至是房产,都是自己的父辈所提供的。
应对方式:实际、眼光与努力对于这种情况,当今走入社会的“九零后”以及“零零后”们应当怎样面对呢?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符合实际要求。在求职等各种方面,人们倾向于以所谓“找人”“找关系”等其他手段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己求来的关系不稳定。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求职还是更换岗位,最好还是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条件去公平竞争,而不是将“宝”押在自己父辈身上。
其次,就是要有独到的发展眼光。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个体的人生经历、特长等各有不同,但是个体总是有着独一无二的方面,在进行人生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规划自己将来的道路时,以满足符合自己条件、有长期发展前景、稳定当下生活这些不同要求的事业,切不可随波逐流,看到社会当中流行什么,就盲目的去从事什么行业。
许多年轻人由于比较任性,一味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比如“二战”“三战”等的考研学生,也许有些已经年过而立,需要获取收入了,却还一直为了所谓“梦想”去花费父母的收入。
最终,当你确定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有了独到的眼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努力去发展了。
无论是当下有了一份工作,却由于不满意想调整;还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考试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专业技能等;抑或是已经确认了当下自己从事的事业符合自己,准备长期坚持,努力都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些不认真对待人生的人往往只有一个后果,就是拖累。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努力生活的后果,很可能就是需要父母来给自己“擦屁股”。
为了自己,也为了父辈,好好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