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请各位看官欣赏两首唐诗:

首先欣赏的是一首五言绝句,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的三个阶段的特色(我国传世的唐诗作品中)(1)

李白的《静夜思》诗意

(温馨提示: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第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诗的三个阶段的特色(我国传世的唐诗作品中)(2)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在宋词之前率先筑就了我国文学史册的巅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引自《鲁迅书信集》)。

唐诗的三个阶段的特色(我国传世的唐诗作品中)(3)

鲁迅先生像

据《全唐诗》记载,唐诗作品存世约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而这些只是当时以及后人编录的数目,里面都是诗词精华之作,尚有大量遗珠没有收录进来。可想而知,历史天空中的诗词数量应该和我们现在头顶上的苍穹一样——繁星如海,浩瀚无数。

我们大家知道,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是四个字一句的,例如我们熟知的“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这样。而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更多的却是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称为五言诗或七言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四言诗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只能表达比较简单的事物和率直的感情。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实践、思想文化的日益丰富,为了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和事物,西汉时期民间开始出现了五言民谣。后来经过东汉时期一些文人的创作实践,五言诗在东汉末年逐步成熟起来,并在建安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都是出色的五言诗人。七言诗几乎和五言诗同时在民间兴起,但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更重视五言诗,把五言诗纳入乐府管理,和着曲谱到处传唱,所以七言诗延迟了近两个世纪,直到南朝时才开始成熟起来。

唐诗的三个阶段的特色(我国传世的唐诗作品中)(4)

建安七子人物图

当时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讲究自然音调的和谐,在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格律方面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到了南北朝后期,因翻译佛经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诗人们由此对诗歌的声律做出了人为的限制,要求每首诗一韵到底不能转韵。这就使五言诗、七言诗产生了由古体到格律的质的飞跃。南齐第二任皇帝武帝萧赜(zé)时期出现的“永明体”诗律理论,经过差不多百年的实践, 发展成了公认的诗律格式。

在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唐代,经初唐诗人上官仪、沈銓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的总结和实践,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律诗终于发展成熟,并从此开始广泛地流传于后世了。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未经许可,本文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搬运、抄袭、拆解和洗稿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