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夏天为啥不热(劳动报-40.9今成史上最热一天)(1)

今天,上海中心城区最高温达到40.9℃,追平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史上最高温纪录,成为了史上最热的一天。

截至目前,本市已经出现了14个高温日,其中7月10日发布今夏第一个红色预警,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40℃;而今天发布的第二个红色预警,则诞生了历史上最热的气温40.9℃,追平了2017年时的极值。

高温不仅来得早,威力还那么强,这个夏天为何如此“火辣”?为此,专家分析认为,主要还是三大原因导致。

7月上旬首现两个40℃以上高温天

截至今日,今年已出现14个高温日,发布9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7月5日至今,已连续9天最高气温超35℃,其中2天超过40℃。

要知道,7月上中旬出现两个40℃以上的高温天,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今年要7月16日才正式入伏。换句话说,本市还未入伏时,气温就已经“爆棚”了。

而且,不仅是白天热得可以,连晚上也热得“够呛”。根据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夜间火炉地图”显示,上海在7月12日、13日、14日夜的气温,也达到了30℃,可谓闷热难耐。

统计数据显示,徐家汇站从7月6日08时到10日24时,维持了112小时的气温都在30℃以上,直到11日凌晨出现降雨,气温才降至27℃。短暂喘息后,40℃以上的最高气温搭配30℃以上的最低气温组合继续火热上线,到15日夜间气温才会有所下降。

三大原因导致今夏“烧烤”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夏如此之热呢?对此,气象专家表示,主要由三大原因导致。

首先,“罪魁祸首”之一是今冬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所谓拉尼娜现象,其实是海洋热力状况的表现,即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该现象影响着全球气候,这一现象一旦现身,在我国往往容易出现冷冬热夏的状况出现。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副热带高压。只要说到夏季高温,就不得不提到副热带高压。在夏季,其范围几乎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五分之一。一般情况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逐渐壮大的过程,今年却比较有极端性。

早在梅雨期的时候,副热带高压还比较弱,推在偏东偏南的地方。而我国的主雨带则紧紧贴在副热带高压北侧,副热带高压不牢靠、不按期西伸北抬,就没法把雨带送到江浙沪。

上海在7月1日出梅,这意味着,天气形势开始直接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夏季主角副热带高压掌握了地盘。此外,今年常年盘桓在内陆的伊朗高压异常东伸,先和我国西部的大陆高压牵手,再和海上的副热带高压联通,7月7日前后一度“全线贯通”。这给大半个中国都带来了火辣辣的天气,上海自然也在其中。

要知道,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天气晴朗少云、光照强烈,上海犹如天天在“煲仔”里一般,能不热吗?

第三要怪的,就是“不争气”的台风了。在如此高温之下,能够“解救”上海只有依靠降雨了。然而,到目前为止,今夏影响我国的两个台风中,第3号台风“暹芭”在广东登陆,4号台风“艾利”则越过上海同纬度,奔日本而去。这两个台风对申城可谓影响不大,即无法带来降雨,也没有输送海上清凉的气流,对降温自然也是无甚作用。

夏季正越来越长越来越热

上海的夏天是不是越来越长?从上海百年多的气象史来看,申城的四季分明,但一直以来都有“冬夏长、春秋短”的明显特征,常年平均的夏天长度就长达126.4天,差不多也有4个月左右。虽然,每年夏天的长度都不尽然相同,但总的来说,夏天的天数正在悄悄变多。

气象资料显示,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里,上海夏天的天数少于常年平均的年份只有2年,夏季时间最短的是2012年119天,最长为2013年157天,并刷新的“最长”纪录,而从2017年以来,每年夏天的长度都超过了145天。

上海常年平均入夏时间为5月24日,近几年都偏早,特别是2020年,5月7日就早早入了夏。相比而言,今年是5月30日还算来得还略晚了些。

此外,气象数据显示,自1873年以来,上海夏天并不是持续变热,而是呈波浪形,只是在近几十年来上海的确越来越热。

如果从高温总日数和最长连续高温日数来看,百年间的上海夏天并不是持续变热的过程,而是像一条波浪,中间有两个时段最高,即20世纪30至40年代、2000年起至今。其中,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绝对水平相对更高。比如,1934年的高温日数达到55个,创下历史纪录。

近30年来,上海的夏天的确越来越热。从夏天日均气温平均值、入夏早晚和夏季长度的角度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曲线持续上扬,说明上海夏天的平均气温越来越高,入夏越来越早,而且夏季越来越长。

而就极端气温来说,数据显示,上海从有气象记录以来,总共出现了16个40℃以上的极端酷热天气,除了1934年有2天,从2000年以来,出现了14天,分别是2009年1天、2010年1天、2013年5天、2016年2天,2017年3天,2022年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