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见生命的力量
《送你一朵小红花》观影有感
当厄运来临
你选择了逃避
用“丧”的状态与命运抗衡
而他们却选择了坚强
用生命撑起希望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
都能理解厄运之于本体的感受
比起厄运之苦
你更不愿承担的
是亲人的牺牲所带来的愧疚
比起厄运之苦
他们更不愿面对的
是你轻言放弃所呈现的沮丧
然后
你强忍着痛
一边渴望又一边感伤
他们强忍着不舍
一边坚强又一边恐慌
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
谁都不比谁更轻松
但却在彼此都看不懂的世界里
深爱着对方
幸运的是
命运
在厄运之上
开了一扇天窗
让你在遇见里相信希望
在希望中看见阳光
虽然偶尔也会遇见阴霾
可是最终
哪怕永别
但依旧用生命之光
照亮远方
片尾你说
你相信了平行的世界
但我却说
心已向阳
又何惧离殇
而后懂得
一朵小红花
看似微小
却给生命注入了被看见的力量
02
夺冠之路,教育之途
《夺冠》观影有感
身为体育人,或许比更多的人在《夺冠》这部电影中更能产生共鸣,可是作为教育人,在看完三位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夺冠的一路,忽然觉得女排成长之路,正是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教练一:袁伟民。他仿如中国最传统的教育之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严师高徒,为练至上。于是在中国女排没有条件、没有技术、没有陪练的三无条件下,袁伟民带着队员靠“拼命”的精神:调整网高、找男排练兵、年三十都要炼至凌晨的,在几近苛责的高要求与魔鬼式的疯狂苦练下,最终拿下首个女排冠军;我们当然不能片面的评论这一教育的优劣,因为在当时的国情之下,为此法当有一线希望;教练二:陈忠和。呈现了教改的这一路,有了承上启下的衔接,看见了时代发展,发现就教育的不足,于是他的历程,从陪练到主教练,见证着女排的成长,但同时也在延续和传承中国女排的精神的同时,注重对对手技术、特点与优势上的研究,从而从苦练向“巧”练转变。他带领下的女排虽依旧刻苦训练,却比袁教练时多了人性的温暖,当然,他更有一份大局观,所以最后为了中国女排的发展,甘愿放弃主教练的竞选,这何尝不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又何尝不是中国教育该有的一份样态?教练三:郎平。一个“我不是来适应旧教育,而是来创造新教育”的典型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代表。所以从她接手中国女排训练队开始,她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已不再是为金牌而战、艰苦拼搏、吃苦耐劳,而是注重队员心理建设;打破“唯金牌论”而到关注体育自身的魅力,从“爱”出发,以内驱力去追求运动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她说:只有内心真正强大,我们才无谓输赢;你不必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我不仅要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我更要让她们成为优秀的人……”每一句都震彻我心。于是,我们越来越发现,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以艺术形式反映某一种现实,弘扬某一种精神之外,其人物的设定以及整部影片脉络的构建,更在于启发观众跟随影片,而在已有的人生阅历和认知之中去获得一份心的回应和思考。就像《夺冠》一样,当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以教育的视角去看这三位教练的时候,更能触发我们对当下教育的思考。的确,过去,我以成绩论英雄,高考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可是走到今天,我依旧不可丢失考试的能力以及走向考试努力奋进的态度,可是比这更重要的,却是如郎平对女排的改革一样,尊重人的根本,从“爱”出发,用内驱力激发所有的学生对学习本身的认知,对国家的认知,对团队精神的认知,对成为最好自我的认知,对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认知,让每一个孩子都不仅仅成为一个以“成绩”论出来的英雄,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时代英雄,如此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未来教育”,也只有在“未来教育”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正如最终的女排一样,才能真正立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03
我和我的祖国
观阅兵式与《我和我的祖国》有感
注定了,在这个时刻,被刷屏的“70”,被刷屏的 “我和我的祖国!”可是却有人说:“为什么总是检阅,1949年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为什么每年都一样!我总觉得,这只是少有的人有的疑惑,毕竟祖国,在这般浓缩的时刻,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强国;于是,在今年我也有了不一样的想说:也许,越是长大,就越能懂得,整齐划一的步伐里,凝聚着国之重托;也许,越是长大,就越能懂得,飒爽英姿的神情中,装满着小家与大国;也许,越是长大,就越能懂得,红色早已不仅仅是国色,而是历史的传承,是民族的象征;也许,越是长大,就越能懂得,我已不仅仅是我,千万个我,而有了国!也就在这一天的时刻,从清晨,到幕落;无论荧屏上的检阅还是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就这样守着,一刻也不愿错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当书记的话语闯入耳畔,苍劲的脉搏,是心底自豪与骄傲的诉说;最动容的,还是1949空着的检阅车;那不是神秘,也不是炒作而是向世界宣告:“英雄一直都在,这盛世,也将一直会在!70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因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04
“悲伤”之后,该有的教育思考
《悲伤逆流成河》观影有感
《悲伤逆流成河》讲述的是校园“暴力”事件。整部影片以沉重、怜悯、愤怒、无奈而又警醒的情绪贯穿。影片中,除了令人心 颤的校园明目张胆的“暴力”行为,更有人云亦云,借着正义之言对受害者开展无休止的谣传、侮辱对等冷暴力的欺凌。身为教育者,看到这样的影片,心绪自是久久不能平静,泣不成声中,一边心疼,一边庆幸着崇德爱的教育不会让生在其中的孩子有任何暴力欺凌的经历。可是影片告诉我们的远不止学校暴力的存在,更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主角在发生人生悲惨之前,曾一次次的想要寻求母亲的帮助,但被母亲忽视,被以责骂制止。倘若,倘若女主角生活在爱的家庭,哪怕是母亲在孩子有所表达时给予一点点的关爱,也许事件会不会发展成悲剧。于是,我们亲眼见证着女主角一步一步陷入深不见底的悲伤,听着心在爆裂的巨响;见证着孩子带着无声无助的彷徨,带着哭过呐喊过的绝望!”虽然,影片浓缩和夸大事件的本身,但在这个世界,在太多的教育群体,有很多弱小而需被看见,被关注,被疼爱,被包容的心灵,正渴望着阳光的照射,渴望爱的亲昵!也许是因为心有关注吧,所以在继这部影片后,突然在朋友圈遇见了一组把家庭暴力和学校暴整合为一体的漫画,一下子就将内心的经历和感受升华至心间。真的,每一个教育发生的地方,面对无知无觉的灵魂,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爱的暴力,正义的暴力,正笼罩在孩子的成长世界,它有看似光环的外衣蒙蔽愚昧的双眼,为此买单的,当然除了受教育者,施暴者无不是最终买单者。于是,一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是观后的思考:真正的教育者,不应只是将视角着眼于问题的本身,而因透过这一问题,看到促使问题发生的本源在哪里。因为,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自我潜意识的趋势。缺乏爱的地方,必然有不自主的伤害存在,只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伤害和悲剧之前,尽所能的用爱去填满生命空间,无论哪一方缺失,都不至于让孩子孤立无援!
作者简介
陈晓琴:中共党员,体育教师,来自湖北恩施。曾获金华市教坛新秀、永康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金华市优质课、论文比赛一等奖。自15年开始,坚持日日究竟,日日反思,累计2000余篇,原创文字百万以上。
,